什么样的牛市
|
沪深股市在经过了2005年到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之后,似乎被透支了未来的预期,在美国市场已刷新市场的名义高点之后,A股指数却依然在两千点左右上下两难。最要命的是A股主板市场在普通人之中丧失了“赚钱效应”这一对普通投资者至关重要的“核心吸引力”,一时间不但普通投资者对所谓的大蓝筹“避之唯恐不及”,就连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选择用脚投票。一个以散户为主要构成的投机气氛严重的金融市场,一旦没了“赚钱效应”,就好比斗室之中,一片黑暗,全无一丝光明。如同飞蛾一样的投资者,就算是想扑火都找不着北。
东方不亮西方亮,大蓝筹不玩了,就玩小票呗。炒概念,画地图,主题炒作无所不用其极,堪称上世纪90年代的庄股时代的“昨日重现”。既然没有新的增量资金去撬动蓝筹的大盘子,整上几个一年之内连翻几倍的“大牛股”又有何难?沪深市场没有牛市?无所谓,咱们弄几个牛股就得了。反正只要有赚钱效应,博傻心理的存在,总得有接盘的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只要概念炒作足够新,就不信最后拉高出不了货。聪明的专家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很专业的学术性名字:“结构性牛市”。只是,金融市场投资人的记性往往不太好,上一个庄股时代中这种玩法集大成者的代表德隆系的覆灭,今天不知还有几个散户投资者记得?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式的牛市思维,最典型的就是“赚钱效应”。大家都有钱赚,才是大众认可的牛市的题中应有之义。投资界有句行话:“台风刮来,猪都会飞”。可在牛市中,几乎每个人都是结果导向性的思维方式。只要猪还在飞,是不是风吹的又有谁会在乎?赚钱才是硬道理,这是大众化金融市场亘古不变的公理。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在这样“结构性”牛市下,往往是大量投资者最后大出血,不但赚不到钱,反而伤痕累累,血本无归。 正如巴菲特所说:“潮水退去之时,才知谁在裸泳”。一地鸡毛之后,痛定思痛,投资者要么选择远离这个市场,洗手不干了;要么抱着坚定的信念,犹如杜鹃泣血,不信牛市唤不回。在套牢中等待下一波牛市的来临,等待下一场大风把猪给再吹飞一次。
我们永远无法期待个人和散户投资者具备与专业机构投资者一样的金融专业素养和能力,但是,如何保护好这些个人投资者的利益,让普通的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红利,能拥有可为子女教育,自身医疗,以及退休后保障的稳健的投资渠道,应该是我们这个市场监管者的首要任务。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应该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健康的市场的构建上。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上证指数基本维持了一种横盘震荡的走势。但是,没有指数的飙升,并不代表着市场的不健康,恰恰相反,一个基础牢靠,制度不断完善中的市场要比一个热火朝天,疯狂交易的所谓“结构性牛市”要健康,长远的多。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沪深股市真正的牛市也不可能骤然而至。但是,从中央政府,到市场的主管部门,用一系列的果断的政策措施和变革,在不断向市场的投资主体表达自身的诚意。实体经济的转向和结构调整虽然艰难和缓慢,确确实实在发生着。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些不断积累的细小变化,不断发生的实体经济量变,将最终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本市场如同凤凰涅槃一样的质变。只是这场未来的变革能不能脱离以往那种过把瘾就死,矫枉过正的牛短熊长的宿命,确实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只有赚钱效应的牛市,结果要比起熊市更为凶险。因为,熊市之中,很多投资者会在承担损失之后,选择离开,最后的伤害反而有限。而在一段只有赚钱效应而无扎实的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牛市”里尝到甜头却不知道及时收手的投资者,却会在随后的调整中,不但连本带利地把牛市中的盈利全部回吐,还往往伤筋动骨。沪深股市巨大的波动性的杀伤力,往往在这个环节显得最为狰狞和血腥。
正因为之前的惨痛教训,我们才应更期待一个健康成熟稳定的牛市;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更为透明的市场环境;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如此,则能形成市场中各交易主体共赢的局面。目前这种存量资金之间,沽空博傻的零和博弈会逐渐消失,短期掠夺式的供给能带来的收益虽快,有时却无异于火中取栗。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加上相应的公司治理情况的改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逐步加速,沪深股市对场外资金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加大。随着顶层设计带来改革措施的落地发力,我们坚信,中国的资本市场终将打破牛短熊长这个自打沪深股市诞生之时就困扰着我们的魔咒,迎来属于自己的长期、稳定的超级繁荣周期。
而目前谈论或期望牛市,则还为时过早。当下,投资者也好,监管层也罢,首要任务还是携手为这个市场多带来些理性和建设性,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躁动。未来牛市的基础,将在今天的市场建设过程中孕育成长。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