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公司
  • 5:特别报道
  • 6:互动
  • 7:研究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股市行情
  • 13:市场数据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沪港通开通后可能面对的几个问题
  • 警惕产能治理中的隐蔽逃废债行为
  •  
    2014年9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研究
    沪港通开通后可能面对的几个问题
    警惕产能治理中的隐蔽逃废债行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港通开通后可能面对的几个问题
    2014-09-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为保障普通股民权益,最大限度减少市场波动,建议A股市场实行最终权益人申报制度。即不管股票是用哪家离岸公司或用什么衍生工具对冲,只要是受益人就要申报。该法律条文不难执行,却是对散户的最大保护。其实,这也是海外上市公司股票持有人申报制度

      □ 汪林佳

      

      沪港通预计将于10月中旬开通,内地和香港财经界一片叫好声。沪港通的“港”虽然指的是香港,即向香港投资者开放,但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其实也就是向全球开放,由此开通后可能面对四方面的问题需认真考量。

      法律问题:如何协调两地的监管条例

      两地之法律原则不同。香港实行普通法,无罪推论,利益归被告。故此对市场违规者或犯法者定罪较难。但一旦定罪,即严惩。香港证监部门对异动股或有嫌疑的股票,正常的做法是直接赶赴券商,将其过去几月的交易记录、电话录音、银行对账单一并收走。这样,普通违规者极难遁形。但如“沪港通”的违规者在内地某个省,香港证监部门在内地无执法权,怎样委托内地同行查处?每天成交成千上万宗,内地有无如此众多人手配合?而抓到了是以香港法律处置还是内地法律处置?在哪坐牢?这些都是极为复杂的法律问题,非全国人大立法不可。但如不处理这些监管漏洞,届时香港有可能变成违规者天堂,那就真是劣币驱逐良币了。

      在证监管理的层面上,两地都以保护投资者为目的,但在执行上两地颇不同。比如,当上市公司涉及收购合并时,内地监管部门的一贯做法是要求股票即时停牌,虽然消息已按要求公布,因仍害怕有人利用消息上下其手获利,使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小股东利益受损,故此停牌。这是有罪假定。而香港的做法是要求公司进行完全披露,股票不要求停牌,就算停牌也是极短,一天半天的时间,这是假设所有市场人员已获取共同信息而参与股票买卖,这是无罪假定。但若查到有所隐瞒即严惩。

      所以,如何协调两地的监管条例,杜绝市场违规违法,也是一大难题。

      开放初期市场多有波动

      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在对外开放初期,总是引致市场大幅波动,欧美离我们太远,市场开放时间也太久了,无参考价值。看看亚洲吧。

      韩国、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股市对外开放初期,市场都曾大幅波动,也是财富大转移的时期。市场一波动当然也就有人获利有人输钱,但对内地监管机构来说,是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措施?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崛起,与欧美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其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金融市场也逐步对外开放。其中,韩国于1985年金融和资本市场初步对外开放,股市指数从140点一直上行至1000多点,涨幅惊人。运行约4年,至1989年崩盘,股市跌了一半多,市场遭受重创。

      中国台湾在1986年开始有限度地开放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指数从1986年1000多点起步,到1990年崩盘,指数创12495点,足足升了10倍多。当年我们到台湾出差,刚下飞机同行就会让你把身上带的美元交给他去买股票,离开台湾的时候卖掉股票,挣的钱已足够在台湾吃喝玩乐,可见当时股市之疯狂。有个小插曲可做佐证。当年香港富豪制衣商人林佰欣老先生响应当局的号召,前往台湾投资几亿新台币建制衣厂,并将公司在台湾股市上市。1988年,林老先生往台湾巡视业务,发觉小小制衣厂股票原来值几十亿新台币,于是林老二话不说就把手上股票全卖了,带着三十多亿新台币回香港。三十多亿新台币在当年是天文数字。到了年底开股东大会,大家才发觉林老先生手上一股也没,岛内舆论一片哗然,齐声谴责。其实林老先生此举虽说有点违背朋友道义,但于法理并无不妥,而半年后股票崩盘更验证了他的远见。

      回顾亚洲几个地区的金融市场开放史,有助我们做好准备。虽然时间已变,但人性不变。自从“沪港通”公布以来,两地的金融大鳄正在向目标靠拢。最近两地股市大幅波动,你可理解成一般的市场调整,也可理解成大户在收货和震仓。我宁愿相信后者,成交量的大增也说明有人在收货,大战在即,弹药至关重要。相信大户弹药储够之日,即是股市拉升之时。

      股市兴旺为企业注入无限活力,而波动正是金融双刃剑的特性,只要我们有所准备,挺过阵痛,亚洲市场的经验是股市波动后又将不断再创新高,相信内地和香港市场也将如此。

      交易模式有别

      与国际股票市场不同,A股没有众多衍生工具做对冲,也不能沽空股票。所以,当某个大户买进或卖出某只股票时,连续十天八天涨停板或跌停板的情况经常发生,而A股股民大多以此为投资指南。当“沪港通”开通时,就会变得很危险。某个大基金今天可以在上海买平安保险,明天就在香港或伦敦用衍生工具把它给对冲出去,表面上基金账上还拥有这只股票。大户们可利用这种人为假象来迷惑市场,制造波动从而获利,使原来已处弱势的散户更加任人鱼肉。其实大户买卖是没人知道的,当年巴菲特动用一百多亿港元来香港买中石油,在那一年多内,中石油股价一直在1.5-2港元之间不动。直到买完货公告天下,中石油的股价才一飞冲天到20多港元,而后来巴老什么时候用什么价钱把上百亿股卖掉,没人知道,这就是典型的大户操作。

      为保障普通股民权益,最大限度减少市场波动,建议A股市场实行最终权益人申报制度。就是不管股票是用什么离岸公司或用什么衍生工具对冲,只要是受益人就要申报。这法律条文不难执行,却是对散户的最大保护。其实,这也是海外上市公司股票持有人申报制度。

      保障散户权益 建议引入集体诉讼

      近几年内地民营企业在全球股票市场财务造假的新闻时有所闻,此次阿里在美国上市有意去中资概念,本意当然是标榜国际化,但与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名声欠佳也不无关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受罚除牌,老板当然罪有应得,但最大受害者是散户,不仅血本无归,而且无法追究。以前A股是封闭市场,有什么问题影响尚在中国内地。如今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市场稍有问题,即成全球热议话题,影响中国声誉。为防微杜渐,与世界接轨,可引进美国集体诉讼法,既让上市公司有所惧,又极大保障散户权益,一举几得。不用惧怕诉讼多,每一场集体诉讼,都会是一场浩荡的普法教育运动。增强、普及国民法律意识,是金融市场长治久安之根本,也是中国成为二十一世纪强国之根本。

      沪港通是高瞻远瞩的决策,设计良好的框架为她保驾护航也是用心良苦。但别期望法律能百分之百涵盖金融活动,金融是个坏孩子,它永远跑在法律前面,不断地冲击、挑战法律,而法律只能紧随其后不断地修补、完善。与此同时,时代也跟着进步了。用华尔街的行话说就是:金融创新将永不停顿,法律监管则如影相随!如果说沪港通是中国金融业的创新之举,那么法律监管一定要赶紧跟上。

      (作者系香港志英控股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