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新青年系列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从“反传统”到“回归架上”,许宏翔的绘画艺术曾经历过一番反复。他曾经使用各种材料和方式对绘画进行实验,痴迷于当代绘画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以及图像带给绘画的无限可能。
如今,他的创作回到了本源,作品也获得了更广泛的承认。
图像的实验
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期间,许宏翔曾阅读过大量当代艺术理论书籍。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创作观念性的架上作品。在对架上绘画的技法、材料的一系列实验过后,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重心——“图像实验”。
他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画布上直接绘制写真图像,然后将图像溶解或直接去除。从2009年初至2010年年底,将近两年时间,许宏翔一直创作“让图像消失、模糊”的作品,画面效果简单明了。
他将选好的图像写实地画在画布上,然后用材料将图像一点点溶解下来,而溶解下来的颜色又在一张新的空白画布上,形成与之相关或相悖的图像。他将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颜色的移植”。
一个被捕的少年的图像被溶掉,同时画下一个少女的肖像;一个人山人海的场景被溶解掉颜色,再画下一幅安静的风景。许宏翔强调了绘画的“观念性”。“如何来绘画”成为他的绘画主要探索的方向。
许宏翔说,自己一直做的都是在与一张图像对抗。“对抗的方式有很多种,还有没有更有意思的方式,做到既能够把自己观念做得更直接还能有强烈的绘画性?”
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从2012起开始了一种用绘画的方式消解图像,而后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画面内容和效果。绘画内容涉及风景、人物,过程更加强调绘画的方法。
许宏翔不愿局限于一种手段或思维来创作,他更愿意自由地选择材料和手段。他的创作或利用现成的图像,或是使用非常规的甚至是自制的工具,结合一切可用的材料来进行创作,而不被材料所束缚。
他把自己绘画的过程形容成“像是在一块木板上剔除不想要的部分,留下想要的部分来构成一个画面”。这或许来源于他的版画专业:“讲究创作的步骤性,每一步必须到位,每一步之间也不可打乱,一旦某一步骤失误,很有可能画面就不再是你想要的结果。”长期的练习让他的创作能做到尽可能自由的同时,又能把控好每一步。
从“图像消失”到“图像转移”再到“图像形成”,许宏翔的绘画经历了从单纯材料试验,到图像转化,再到主观图像的生成三个阶段。
生命的写照
无论当代艺术的观念如何冲击绘画,作为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动人的绘画总是那些留有艺术家真实情感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创作思路的逐步明确,许宏翔的创作加强了对画面的丰富性和主题的明确。作品的内容更多的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身体与记忆等主题。作品《白墙》、《纠缠》、《树的后面》等等,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突出了一种生命的对抗与无奈。
许宏翔说,自己那些形态各异的作品像是自我生命的写照,从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一件作品就是一个时间点,墙角若干件作品、笔记本上或推敲或胡乱写下的方案与画下的草图,便组成了自己生命的时间轴。自己消磨的光阴可以由作品丈量,每一张画告诉这你是什么时候画的,画的时候在想什么,当时是怎样一个状况,甚至怎样一种天气,发生了些什么事……”
画家的每一张画,延伸出无数细小的触角在收纳时间、空间、气味、光线、记忆,使自己的生命丰满而不会麻木。清晰地、充满新鲜感地审视自己,绘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人物简介
许宏翔,198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年底作品展二等奖,作品被收藏;2007年6月,获中央美院毕业创作优秀作品二等奖;2007年7月,获中国今日美术馆“大学生提名展”获铜奖。
2006年至今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作品被多家美术机构收藏。
2014年9月,“百里挑一·青年艺术个展秀之许宏翔个展”在北京举办,并获业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