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广告
  • 3:要闻
  • 4:专版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路演回放
  • 9:艺术资产
  • 10:评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瞩望能源业尽早推行“负面清单”制度
  • 告诉中国公司,这项工程需为青蛙让路
  • 注册制改革的
    灵魂
  • 外论点击
  • 实体经济自发去杠杆意愿在增强
  •  
    2014年10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评论
    瞩望能源业尽早推行“负面清单”制度
    告诉中国公司,这项工程需为青蛙让路
    注册制改革的
    灵魂
    外论点击
    实体经济自发去杠杆意愿在增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实体经济自发去杠杆意愿在增强
    2014-10-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项 峥

      

      企业借贷意愿,是反映企业债务杠杆变化的重要先行指标。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本季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6.6%,较上季度下降了4.9个百分点,企业借款意愿创出2004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表明实体经济自发去杠杆意愿增强。

      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治理期间,实体经济去杠杆不可避免。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我国实体经济进入了加杠杆过程。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25.01万亿元,比2002年至2008年六年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总和还高出4.09万亿;社会融资规模累计40.76万亿元,占2002年至2011年累计社会融资规模的58.9%。央行监测的5000户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从2000年末的57.8%上升至2012年11月末的61.8%。另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报告,2012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25%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债务50%至70%的平均水平。虽然实体经济加杠杆有效平抑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疲弱,必然导致企业债务增长受限,而实体经济去杠杆过程将不可避免,否则恐将触发是资产价值崩溃并导致债务危机爆发的明斯基时刻。

      当前我国企业自发去杠杆意愿有所增强,有大致五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整体贷款需求下降。无论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也不管企业规模大小,本季度贷款需求指数环比上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贷款需求下降,是宏观经济运行顺周期的重要表现。在经济增速下行期间,收益率变化将引发全社会资产价值重新调整,估值中枢下降,减少全社会整体投资意愿。二是非信贷社会融资增长放缓。8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比上年同期少6267亿元;其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同比少增1187亿元、1724亿元和4168亿元。虽然影子银行治理影响到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但实体经济自发去杠杆意愿增强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三是企业财务负担加重。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今年1至6月,我国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6.5%,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7.9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长11.2%,较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8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01519.3亿元,同比增长11.3%;产成品存货36810.9亿元,增长15.6%。在市场销售不畅情况下,企业财务负担将进一步加重。四是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下降。今年9月,我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环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8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9%,较7月下降0.3个百分点。五是总需求出现收缩迹象。三季度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均出现放缓之势;同时,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2%,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1%,显示工业品市场需求依然疲弱。这些数据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随着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潜力的再确认以及对债务过度增长危害的再认识,企业已在自发去杠杆,减少业务扩张支出,降低债务负担。而这也是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政策效应期持续缩短的重要原因所在。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治理方向,将不可避免从经济刺激政策向常态宏观经济调控转变。但是,即便宏观经济由刺激式增长回归内生增长路径,也无法避免经济增速回落的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也同时该看到,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环保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未来继续保持相对的中高速增长完全可期。关键还是要依靠加快改革释放红利,推进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创业与创新热情,从而实现经济结构顺利调整,培育并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相信宏观经济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调整,将逐步恢复增长动力。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