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阿里成功带给我们的财富
  • 可疑的“卖菜老汉”
  • 请保荐人退出新股定价与承销环节
  • “被上涨”的美元
  • 经济学研究就该像梯若尔那样“上天入地”
  •  
    2014年10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阿里成功带给我们的财富
    可疑的“卖菜老汉”
    请保荐人退出新股定价与承销环节
    “被上涨”的美元
    经济学研究就该像梯若尔那样“上天入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被上涨”的美元
    2014-10-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思甥
      □邱思甥

      美元本波上涨动力并非来自美国本身经济的强劲复苏,而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有意为之,美元价位短期已有高估嫌疑。

      美元本波上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项:第一,从去年底起,美联储有序减少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截至上月,美联储已连续7次各减少100亿美元,目前购债规模从每月850亿美元降至150亿美元。而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虽然因第一季的极端严寒气候而不佳,但第二季GDP高达4.0%的增速打消了市场对一季增长疲弱的疑虑,再加上就业市场持续改善,美元多头气势遂被点燃。

      第二,年初以来从俄罗斯与乌克兰到最近的中东地区的冲突,地缘政治风险大幅上涨,目前正在高位的全球股市神经绷紧,生怕有任何黑天鹅事件重演2008年的金融海啸,以至于市场弥漫着获利落袋为安的氛围,以往对冲国际政治风险的黄金走势从去年以来始终疲弱,美元成了抗风险的最佳选择。

      第三,从各类金融资产来看,目前每桶90美元左右的油价相较于2001年的每桶20美元,每盎司1200美元的黄金相较于2002年的每盎司250美元,不讲发达国家股市已创下历史新高,即使近年走势相对疲弱的新兴国家股市,相较2001、2002年也都有差不多平均5倍的涨幅。但就美元指数来讲,目前虽然已从2008年70的低点反弹至85,但相较2001年“9·11”事件突发之后从120点左右下跌迄今,说美元指数是眼下全球最便宜的资产,一点也不为过。

      笔者对上述支持美元多头的理由并无异议,但却不认为美元走势就会从此平步青云,高歌向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笔者认为美元本波最大的上涨动力并非来自于本身的强势,而是来自于外部因素,也就是欧元、英镑、甚至是日元的弱势。从美元指数由六大货币的组成结构来看,欧元占比高达57.6%,英镑11.9%,日元13.6%。因此,欧元每下跌1%,美元就会被动上涨0.57%,这还不算欧元下跌对英镑或日元的间接影响。而欧元近期利空不断,受到疲弱的经济以及可能面临的通货紧缩的挤压,欧洲央行在六月不但二度调降了再融资利率,更对银行存款实施了负利率,此一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助力尚待观察,但欧元汇率首当其冲承受巨大压力,最大的卖压来自各国央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资料,在当下全球央行持有的12万亿美元储备中,有24%为欧元资产,相当于近3万亿美元。欧元资产比重最大的时候是2009年,估计当时曾达到28%强。而10年前的水平与目前大致相当,约为23%。而全球央行在今年第二季减持了400亿美元的欧元储备,降幅创下近两年来最大,欧元走势也从5月1.39高点跌落至目前的1.26。欧元10%左右的跌幅,贡献了美元指数将近6%的上涨幅度。

      而进一步推升美元指数的理由,还来自于英镑与日元的疲弱。英国经济与欧元区关系密切,欧元的经济不振势必拖累部分英国经济,还有上月搅得英伦三岛浓云密布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再加上英镑过去一段时间的强势累积了部分获利回吐的卖压,英镑走势由1.71修正至1.60。日元的走势也不容乐观。日本在4月上调了消费税以后,第二季GDP从初值的萎缩6.8%,到了终值更进一步下修至萎缩7.1%,显示日本经济仍深陷泥沼,日元兑美元也从100贬值到110,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将可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显示日元还有贬值空间。

      澳元与新西兰元近期的走势也值得一提。近期原油与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下跌,进一步确认了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循环周期已经结束,澳、新两国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增大,加息空间受到压缩。为了刺激经济,弱势汇率再度成为两国央行的主要手段。

      至于期望自身货币贬值的其他新兴国家,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结构失衡的副作用正在逐步浮现,因过度杠杆带来的房地产或股市的资产泡沫,新兴国家各国政府在努力扭转经济结构的同时,虽然会担心汇率贬值可能带来的资本外逃,但近期肯定缺乏升值的空间,因而近期美元指数的上涨恐怕是上述所有这些国家都乐意的事,各国政府无非希望利用复苏相对强劲的美国经济,让本货适度贬值以刺激经济或调整结构。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市场的投资人只不过顺水推舟而已。

      不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经济结构从来不是汇率贬值就可以调整的,美国这波经济复苏虽也有美元贬值的助力在内,但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带动的资本支出,更进一步带动就业市场以及消费。所以,不管是欧元或日元,甚至新兴国家货币,笔者并不看好靠汇率贬值带来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严格来讲,美国今天的经济状况相较于其他国家虽然较佳,但实在谈不上强劲复苏,从失业率持续下滑却无法拉动劳动参与率,再加上今年以来持续下修的GDP可知,美国经济仍有隐忧。所以,美元指数的这波强势是其他国家的刻意为之,但这种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心态很容易瓦解,因为美元的强势不可能长久维持。

      (作者系国际理财规划师CFP,证券分析师C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