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低调者王颢
  • 快问快答
  •  
    2014年10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人物
    低调者王颢
    快问快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快问快答
    2014-10-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快问快答——

      上海证券报:保险“新国十条”的出炉,对保险资管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王颢:其实,保险新“国十条”中对保险资管着墨并不多。但对于我们的“上游”保险主业涉及较多,又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与政府职能的定位明确划分,这间接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人身险业务未来会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值得期待。身处投资端的我们,如何把握好这个机会,如何提升投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次,养老险、健康险市场会迎来一波发展高峰。这两大市场的结构调整,也会相应改善我们的投资预期。

      上海证券报:今年上半年,你们和券商进行了一些创新合作,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王颢:我们是资金的提供方,券商是资金的管理方。我们希望下一步通过更多产品的深入合作,强化管理能力,能够真正作为资金的管理方这个角色介入。

      上海证券报:人保资管对第三方业务的定位是什么?

      王颢:起初我们对第三方业务的定位是,把它作为保险资产管理的有益补充。我希望,未来它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只有达到第三方业务和集团内部资产委托的比例并重,保险资产管理的特性才能够真正体现。而且我们希望,通过转型,即使是打理集团内部资产,我们也是靠产品去驱动投资,投资去驱动负债。

      上海证券报:保险新“国十条”中提到,允许设立私募基金。人保资管会不会有兴趣参与?

      王颢:我认为,对于新的事物和领域,要勇于尝试、摸索经验和规律,仅仅投注关注的目光是不够的,要努力去寻找和它结合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直接关系。

      当然,我也不赞成一旦出现一个新的机会就大举介入、一哄而上,这与我们保险行业稳健的投资风格并不符,应循序渐进,结合自身能力优势,逐步明确主攻方向,加大布局力度。事实上,我们把新业务新领域,作为改善我们投资业绩、促动我们主动投资能力、完善我们自身产品设计能力的重要工作方向。

      上海证券报:未来你们会重点创新推出哪些类型的产品?

      王颢:可能但不限于资产证券化产品、金融衍生品、工具类产品、股权债权复合类产品等。目前,这些都在积极准备中。

      上海证券报:近期,交易结构类似ABS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重新开展,被视为保险资管公司一个新的利润点。听说你们在这类产品上已有项目储备?

      王颢:没错,我们在密切关注。这类产品的项目来源相较于债权计划更丰富,产品结构也能突破债权债务关系,更具备创新空间,也能为保险资管公司改善收入结构产生新的影响。

      上海证券报:对于保险资管创新,你还有哪些建议?

      王颢:我们在近期递交给监管部门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希望相关方面能够建立一个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转让平台。由于缺乏交易流通机制,与券商专项资管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基金专户产品等相比,保险资管产品在产品受众、客户需求、流动性方面仍与同业产品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