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B185:信息披露
  • B186:信息披露
  • B187:信息披露
  • B188:信息披露
  • 理性看待基金高分红现象
  • 依法治市要以三公秩序治理为目标(上接A1版)
  • 债市逐步回暖 债基表现抢眼
  • 捕捉阶段性投资机会 宝盈鸿利收益基金净值大涨
  •  
    2014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理性看待基金高分红现象
    依法治市要以三公秩序治理为目标(上接A1版)
    债市逐步回暖 债基表现抢眼
    捕捉阶段性投资机会 宝盈鸿利收益基金净值大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性看待基金高分红现象
    2014-10-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年内股债双双不俗的表现令基金业重新掀起分红的大潮,而除了传统的公募基金,刚刚加入正规军不久的阳光私募在分红上也毫不吝啬。

      ⊙记者 涂艳 ○编辑 于勇

      公募年内分红268.9亿元

      三季报刚刚披露完毕,公募基金整体盈利可观,可谓扬眉吐气。而良好的盈利情况也给基金分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据上证咨询统计,年内基金分红总额已经达到268.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247.7亿元的总额。而光是10月份,各类基金分红次数就高达149次,是去年同期分红基金数量的近3倍。

      例如在今年10月份,华商基金就有5只基金分红,而今年全年度该公司旗下则有10只基金进行了分红。同时,华夏基金年内分红总额已达34亿元,有望蝉联本年度“分红王”。

      而统计显示,年内分红的基金主力并非仅有权益类品种,债券型基金在分红次数和金额上均与股票型基金不相上下。  

      市场回暖让股债基金均表现出良好的赚钱能力,但对于多次并能够集中分红的基金公司而言,除了依靠市场回暖外,更重要的是整体业绩良好。

      私募分红次数创历年新高

      结构性牛市的助推令私募基金年内成绩斐然,据统计,今年以来有业绩数据的2553只基金中,2214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占比高达86%,而成绩单造就的兴奋也体现在其颇为大方和频繁的分红上。

      据好买基金统计,2014年私募基金分红次数创历年新高,达到221次。而2006年以来,阳光私募基金中具有明确公开公告的分红仅有683次,去年为188次。

      其中,朱雀阿尔法2号与3号产品今年以来则各分红两次,朱雀阿尔法2号在2013年则共计分红了3次。

      好买基金专家认为,并不能简单地将私募分红现象归为“好”或者“坏”,分红只是判断这只基金近期运作效果的一个指标。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股市的走势会给选择不同分红方式的投资者带来不同的收益。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要综合考虑。

      控制规模锁定收益或是主因

      对于年内集中出现的公私募集中分红现象,自然免不了管理人获利了结,落袋为安的考虑。年底最后几个月行情从历史上看并不令人满意,基金公司或考虑获利了结,提前锁定收益,故推行了大规模分红。

      而出于盈利机制的不同,公私募对分红的诉求和方式却大不一样。好买基金认为,公募基金靠管理费吃饭,收入直接和规模挂钩,所以,公募分红更愿意红利再投资。而对私募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业绩提成,一切都向提高业绩看齐。

      但是一般来说,在既有策略和既有投研人员的支撑下,规模是业绩的天敌。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投研及策略准备,规模猛增的后果可能就是业绩的持续下滑,故私募基金出现高频次分红也很难排除控制规模的考虑。

      “对于私募而言,可以通过现金分红来控制基金的规模。尤其是对于那些主攻中小盘、操作风格快进快出的私募来说,规模大了之后会带来很多操作的不便。”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王梦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