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那个“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又在哪里?我近来突然领悟,这三个宏大问题,竟然体现在无名之朴的“老娘说”里。
□王育琨
这些年来,我养成了每天清早诵读经典的习惯。近来突然领悟:中国文化的根,就在我“老娘说”活泼泼的大白话里。
我老娘是文盲,大字不认识一个,却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口头禅。她是个小脚女人,却很强梁。许多口头禅,既是在她劳作中给自己加油鼓劲的号子,也是她教导激发我们脱口而出的白话。
“头拱地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农村很苦。父亲为熬个公家人身份,在离家很远的供销社上班。娘用并不强壮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白天跟小伙一样去推车下地干农活,晚上常常还要去粉碎粮食或弹棉花,以便多挣点工分。据说,老娘生我的那天,白天还下地干了一天活,半夜里把我生下来,第二天又下地干活了。“头拱地”、“头拱地”、“头拱地”,这些词深深烙在了我潜意识中了。
“我的孩子不能像我一样活!我头拱地也得让你们去上学”!
村里邻家的孩子连初中上不了,要回家帮母亲干活挣工分。母亲却没有这么短视。1961年,老娘头拱地把我大哥拱进了南开大学,1963年把大姐拱进了鞍山钢铁学院。
“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
许多事难题多了。人们常常会忧心忡忡。老娘心境透亮,才不会为不着边际的事烦心呢。“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是她鼓劲自己的号子,也显示了中国农民在劳作中不畏艰难困苦的自由精神。我把这话给《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说了,他很兴奋。说我老娘可以打动地球人。他在《中国大趋势》中,第一章写我老娘的“自由精神”,第二章标题是:“邓小平让全中国人出水才看两腿泥”。
“这是我的命!”“这是我的报应”!
小时候我最怕老娘说这话,也最喜欢老娘说这话。老娘每当这么说的时候,肯定是被一个难以克服的压力和困难绊住了。老娘不知又要吃多少苦了。而每当说这话了,老娘也就接受了这个挑战,接受了眼前的厄运,苦就不是苦了。这是老天使然,随顺就是了。
“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你自己把它拨拉过来,头拱地做好就是了!”
老娘不懂“逢苦无忧”、“烦恼即菩提”,却懂得自己救自己。这句话是说,必须把那些不得不做的倒霉事、难事,变成喜欢做的事!然后聚精会神用心一处,去把这件事做好。做好,是一个人全部的自尊。你可以有1000条理由说明没完成某事的理由,但却只有一个结果来实证你人生的自尊。
这句话,启迪我形成了“喜爱·专注·做好”的地头力视角,以此透视中国企业人和事,引发无数企业人的共振。企业经营管理的真谛在于:“问题一冒头就把它敲掉!”“千万不能让问题成为信息!”“要让人人处于极大的专注”!想想还真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公司,不就是看这个企业是否能建构活泼泼的活力场,让员工心无旁骛地“极大的专注”,去把事情做好么?
“人得用事缠着”。“人没有累死的,只有闲死的!”
老娘年轻时劳累辛苦,常常连个直腰的机会都没有。可到了老年,她凌晨3:30就起床,前后扫院子,练气功,做饭。皮肤还是白白嫩嫩的。她掌握了养生的妙方:收敛心神,快乐劳作。现在,我一遇到大压力,就想起了老娘。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街坊,跟我岁数差不多的,我都要喊叔叔,跟我娘差不多的我就要喊奶奶了。后来街坊告诉我,我娘过门后,对人人都敬着,慢慢我家辈分就低了。老娘对人热心肠,喜欢跟她交往的人都好。老娘是慈爱利他的实践者。
“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
少年时没好好学习。等上了大学一看,知识的海洋简直要把人淹死。可放假回家,看到侄子侄女光知道玩。我着急呀!就罚他们站高高的窗台。老娘看见了,把我一把拽到一边去说:“我没管你哥,他进了南开大学;没有管你,你进了山东大学。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老娘把我给镇住了!
这些年的诵经,让我越来越体深地领会老娘的这句话!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和民自清!”一条条数来,不就是达摩祖师的入道四行观吗!我曾就这句话请教钱穆先生弟子、台湾文化大学教授辛意云。老先生说,“你老娘这句话,强调‘人人本自己具足’,‘人人是佛陀’,这是全部佛经加起来要说明的主题”!
当今的企业治理,遇到很多问题。原来“利益共同体”的分钱法,已大打折扣了;就是“使命共同体”的提法,也因各自解释和追求个性化而失效。在混沌无常中,如何打造一个身心灵具备的生命共同体,成为探索重点。“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成了构筑新生命共同体的原点。这就是企业家与员工的生命觉醒。如何从这个原点出发,打造“上下同欲,重在现场”的活力场?如何以生命撞醒生命,以生命激发生命,以生命创造生命?是值得我们付出生命的“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的探索!
“老娘说”,有种活泼泼的灵魂,那是生命本真的言灵,悦动着万物的情愫,传递着自然声音的无名之朴。
这是中国文化的根脉。
(作者系五洲联盟商学院执行董事,百年企业研发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