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券商做足准备迎接沪港通 客户推广成工作重心
  • 沪港通等多因素推动 中行领涨银行股
  • 大盘股强势或难持久
  • 创新业务发力 券商旗舰营业部逐步摆脱通道依赖
  • 期指期债均现回调
  • 外资行年末欲推挂钩恒指产品
  • 香港佣金战硝烟四起
  •  
    2014年1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券商做足准备迎接沪港通 客户推广成工作重心
    沪港通等多因素推动 中行领涨银行股
    大盘股强势或难持久
    创新业务发力 券商旗舰营业部逐步摆脱通道依赖
    期指期债均现回调
    外资行年末欲推挂钩恒指产品
    香港佣金战硝烟四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盘股强势或难持久
    2014-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申万研究所 桂浩明 ○编辑 杨晓坤

      

      伴随沪港通即将开通的消息,加上“一带一路”概念继续发酵,沪深股市近日以摧枯拉朽之势上涨。当然,上涨的主要是大盘股,只是因为其权重较大,因此把指数拉得很高。2500点曾经被认为是年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沪指高点,但本周二却被轻易突破了。这几天来的市场格局,的确发生了重大改变。但诚如大家盘中所见,大盘股强势似乎并不持久。同样的,市场格局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也很难说。

      这几天的市场特征是前期较为沉默的大盘股群起发力,而成长股则处境艰难,市场上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二八现象”,很多投资者陷入了“赚了指数不赚钱”的被动局面。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大盘股滞涨已经超过了一年,其估值上的优势也被人们无数次提起。近期“一带一路”概念升温,对于大量属于周期性行业的大盘股来说,自然构成利好。而沪港通行将开通,也更加容易被认为会吸引海外资金进入这些大盘股。所以,大盘股是到了可以涨一涨的时候了。对于成长股来说,一则因为前期涨幅已经很大,本身就需要调整,二来对于新增资金来说,也更加愿意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大盘股,于是它们就成为资金流出的对象。市场上少数股票上涨而多数股票下跌的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

      问题是,这种大盘股的强势行情能够持续多久呢?现在A、H股之间的价差已经不大了,沪港通启动能够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沪市来买这些或者并不算很便宜、或者成长性堪忧的大盘股吗?这首先就是一个问题;其次,“一带一路”概念的出现,的确激发了市场对于投资周期性行业的热情,只是这个概念要真正变成现实,还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墨西哥高铁毁约事件告诉人们,走出去这条路,充满了艰难坎坷。因此,对于这个全新的题材,投资者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但同时也不能以过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如果只是从炒作层面而言,其中一些股票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还有,对于沪港通本身也需要有一个理性认识,在目前实行额度管理的背景下,每天实际能够进入沪市的增量资金也就25亿元,这是否能改变现在的资金格局呢?再有每天增加200多亿元的资金汇兑与清算额度,又能够给几家大银行带来多少收益呢?显然,时下的大盘股行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沿用了个股题材炒作的模式,借消息拉高。这种做法,对于小盘股也许是适用的,但是对于大盘股就未必了。因此,大盘股具备有序上涨的机会,但大幅度拉升则缺乏基础。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么其强势只能是昙花一现。从本周二的行情来看,虽然有银行板块高举高打,把强势维持到了收盘,但是其他大盘股就没那么幸运了。当天申万的一级行业分类指数显示,除银行外仅有非银板块上涨,而非银板块的涨幅只有0.3%,看得出大盘股已明显露出了疲态。另外,当天5800亿元的成交金额也提示人们,这样大的量尚不能令指数站稳2500点,那么,是否预示后市至少会调整一段呢?换言之,大盘股的强势行情,估计是来去匆匆,将要告一段落了。

      沪港通等利好为当前股市点了一把火,有利于行情在理性的氛围中平稳上行。但这个市场太急躁了,人们幻想外资蜂拥而入,同时又臆测外资一定会买大盘股,于是不计代价换仓,高位追涨,结果收获了一条高位阴线。市场又一次告诫投资者:欲速则不达,凭消息炒作,脱离基本面拉高,即便是大盘股,也同样不会成功。进一步说,一种市场格局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而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