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商业银行加快经营战略创新,尽快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即经常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不断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通道,进而实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将极大地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银行存款下降就不会削弱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王 勇
欣赏完了中国为APEC准备的各项“盛宴”,振奋之余,我们还需回到现实中来。看几天前发布的上市银行三季报,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较半年报时减少了1.5万亿,降幅1.97%。这是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季度存款下降。为此,几天来,市场一直在担心这很可能迫使银行压缩信贷,进而妨碍今年最后两个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不过,笔者却以为,存款下降或将成为“新常态”,但只要银行加快经营战略创新,银行存款下降不会削弱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商业银行季度存款下降,首先是新一轮金融创新使然。由于互联网金融创新,投资货币基金和P2P理财已然成为众多年轻储户的首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上线至今年9月底,用户已达1.49亿。余额宝规模达5349亿。其中,今年第三季度,使用余额宝消费的笔数达到4.28亿笔,金额达2068亿,环比增加53.16%。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存款构成了持续分流的压力。因为,当前银行的利率水平对于存款的吸引力接近于零,一旦有更好的渠道,存款流出是必然的。其次,商业银行存款下降又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必然结果。9月中旬,央行、财政部、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236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否则将按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监管纠正与处罚措施。该监管规则出台,的确有效抑制了商业银行的冲时点行为,任何一家银行都害怕执行不力而受到严厉处罚。结果是到了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仅为0.9%,基本不存在“冲时点”现象。再次,外汇占款下降也是引致银行存款下滑的一大原因。美国第三季度各类经济数据好于预期,显示经济基本面已强势复苏,加之美联储已经结束了量化宽松政策,加息预期增强,众多投资者开始重新关注美元。在此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10月22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9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为11.4亿人民币。10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9月我国银行结售汇逆差1006亿人民币,其中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482亿人民币。9月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060亿人民币。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的下降,必然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不仅如此,由于影响商业银行存款下降的上述因素可能会长期起作用,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加速开放和创新步伐的加快,直接融资产品不断增加,则未来银行存款下降似已成为趋势。
为适应存款下降这个“新常态”、新环境,商业银行不能不加快经营战略创新和转型步伐。一方面,可通过限制超级网银资金归集的单笔额度,比如单笔单日限额在5万元或3万元以下,或建立单月额度限制制度,防止存款流失或过快下滑。事实上,去年底以来许多银行都已在这样做了。但仔细想来,这种方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常用,否则,越限制越可能引发客户的逆反心理,保不定存款流失会更严重。所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更应以金融创新来应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创新,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也该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今年以来,中行的“活期宝”,工行“薪金宝”、“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交行的“快溢通”等银行系类余额宝们应运而生,被看成是银行金融创新的经典之举。
在三季报中,几乎所有的沪深上市银行都提及了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布局,其中平安银行已从中尝到了“大甜头”,直通银行、微信银行、口袋社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已成了其物理网点之外的有效延伸,为其带来存款的大幅增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北京金博会上,北京银行“直销服务体验馆”以其直销银行的开户签约服务简便快捷赢得了不少客户的赞赏。交行则在金博会上力推“可视银行卡”,不需登录网银、不必去银行网点,卡片的电子纸屏幕可脱机实时显示电子现金账户余额。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已将中国的商业银行“逼”上了加快创新的道路。
商业银行能否适应银行存款下降的“新常态”,更要看能不能有效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和经营技巧,通过不断创新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而换一种“活法”,通过金融综合经营,不断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对此,笔者的估计是比较乐观的。且不说在APEC的亚太自贸区“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能够在全球布局,从而支持亚太、亚欧乃至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由于实体经济对银行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融资,还有现金管理、财富管理、投融资管理等资产管理需求,而现实的中国也已进入大资产管理时代,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被打破,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这需要商业银行花更多时间去深入探索和研究如何做好资产管理业务。尤其是在中国金融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资产管理应有效搭借互联网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产管理“云”服务,从而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资管之路,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银行的全方位需求,进而更多实现非利差收入的增长。商业银行如能尽快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即经常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不断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通道,进而实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将极大地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