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4:新闻·市场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机构大战沪港通衍生品
  • 防范“乌龙指”
    沪港通应急机制已建立
  • 面向中国机构投资者,八六研究邀请您参加中国互联网研讨会(三亚)
  • 李大霄:
    A股真实牛市启程
  • 重组“白条”
  •  
    2014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机构大战沪港通衍生品
    防范“乌龙指”
    沪港通应急机制已建立
    面向中国机构投资者,八六研究邀请您参加中国互联网研讨会(三亚)
    李大霄:
    A股真实牛市启程
    重组“白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大战沪港通衍生品
    2014-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蔡管 ○编辑 张亦文

      

      昨日是沪港通开通次日,两地市场双双向下调整走弱,沪港通使用额度也较周一明显缩量。就在沪港通交易市场较为平淡之时,沪港通的另一市场——境内外机构为沪港通的产品设计与服务却如火如荼地稳步推进。

      昨日,齐鲁资管在成立当天便向市场推出首款专为沪港通设计的跨境套利产品——水滴一号。齐鲁资管董事长章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沪港通的正式启动不仅是海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更重要的是内地投资人有了更丰富的投资选择。同时,沪港通的出现大大降低价差扩大风险,为资管行业推出收益更高、风险更低产品提供机制保障。

      据相关人士介绍,“水滴一号”产品投资标的物为内地A股市场、香港H股市场、新加坡市场,包括期货三大交易场所中的股指期货,以及H股市场中的沪深300指数、A50指数ETF及其他衍生品。该产品采用跨市场套利策略,即在一个交易场所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期货、ETF),在相对应另一个交易所卖出(或购买)相同数量的同种股票(或期货、ETF),以获取不同市场差价。

      另据了解,国内券商的首只沪港通概念对冲基金产品——“君享丰盈”,也将由国泰君安资管公司于下月发行。

      另一方面,内地公募基金也在加紧推出与沪港通相关的产品。据记者最新了解,南方沪港通恒生ETF和华夏沪港通恒生ETF的申请材料已分别于10月9日、10月16日被证监会受理,最快可于本周获批。借道沪港通基金,个人投资者可规避沪港通对个人投资者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限制。而国内首只追踪富时指数的公募基金——华润元大富时中国A50基金于上周五完成募集,目前正在验资等程序中,将于近日成立。据介绍,在海外,富时中国A50指数产品一直广受海外机构投资者追捧,作为此类指数产品“中国版”的华润元大富时中国A50基金,受到多家海外机构关注,直到上周五发行最后一天的下午,仍有大额的RQFII资金“压哨”买入。有市场人士认为,在沪港通等热点的背景下,海外机构此时配置追踪富时中国A50指数的产品符合市场逻辑。

      在中资机构加紧推出与沪港通相关产品的同时,外资机构也不甘落后,相关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花旗、瑞银、东亚等外资行在沪港通开通首日即推出相关产品和交易服务平台。据市场人士向上证报记者透露,在沪港通首日交易中,北上资金部分,瑞银占据了总交易量的15%。花旗集团投资打造的大型交易平台,已开始为机构投资者买卖A股提供服务。东亚银行(中国)针对稳健型投资者和均衡型投资者,分别推出了保本类及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精选的沪港通概念类基金产品等。

      昨日的沪港通交易情况显示,沪股通额度使用48.45亿元,使用率38%。港股通额度使用3.51亿元,使用率3.3%。在沪港通双向额度使用情况均明显下滑的同时,北向资金仍明显多于南向资金。

      针对近两日的沪港通交易情况,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其实,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市场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也会有一个不断完善过程,市场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相信随着两地投资者在熟悉对方市场后,沪港通市场也会逐步走向成熟。而对未来沪港通市场的信心,似乎上述这些资管机构却是满满的,他们对相关产品的创新热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沪港通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