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4:新闻·市场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海关“守门人”竟沦为“放水人”
  • 人民币离岸市场多中心战略一举数得
  • 无序生长的我国场外市场将往何处去
  • “重商主义”
    在中国的终结
  • 马化腾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电信业?
  •  
    2014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海关“守门人”竟沦为“放水人”
    人民币离岸市场多中心战略一举数得
    无序生长的我国场外市场将往何处去
    “重商主义”
    在中国的终结
    马化腾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电信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重商主义”
    在中国的终结
    2014-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胡月晓

      在经济学萌芽阶段重商主义时期(约1500-1750),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经济学家。那个时代,还只是资本主义的初始发展期。彼时人人都是能怎么赚钱怎么来(当然是在合乎宗教、道德、法律等约束条件下),彼时的经济思想,还停留在“庭院经济”层面,那是教人们如何更有效、节省地管理专业的技术指导思想,会计学是“庭院经济”更有影响的发展领域。由于竞争不明显,无论是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还是争夺消费者的竞争,都几可忽略。因此,重商主义时期,人人都可从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出发,得出各自的经济理论。事实上,当时确实不存在专业经济研究者。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经济学家的社会现象,说明当市场上存在着较多的赢利机会、竞争不充分时,每人都可按自己喜好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并从中总结出一套自人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来,甚至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些经验是如此的直观和可感受,以至人们认为,这些成功的商业经营理念和思想是可以成为“真理”的。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初期,机会的广谱性往往会给该体系带来一段“重商主义”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时期。

      从对经济行为指导上看,西方“重商主义”核心是“贸易为本”,即通过贸易积聚金银,集中财富;当代中国特色的“重商主义”核心却是“资本经营”,这是与“实业经营”相对应的概念,即资产增值主要是通过资产的买卖、而非生产、服务的经营手段,实现财富增加的目的。显然,中国当前的“重商主义”与西方过去的“重商主义”相比,存在两个明显特征。

      非生产性。西方“重商主义”的贸易还是建立在国内生产的基础上的,只是特别强调“出超”而已。中国当代“重商主义”强调的是资产经营,即通过分配环节实现财富的积聚。通过建立房地产业的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地位宏观政策,资产经营迅速成为国民经济运营主流,持续繁荣的资产泡沫推升了国内虚高的需求水平,更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持续10年地产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削弱了社会实业经营的思想根基,损坏了经济风气——“干”不如“炒”!千人规模的普通制造业工厂,辛苦一年不如炒房一套,逼得一些企业家们弃实从虚。

      封闭性。中国抛弃了西方传统“重商主义”的贸易立国思想,选择了一条回归依靠内需、依靠资产泡沫维持增长的道路。回顾2003年至2012年,弱势本币政策被抛弃,人民币走上持续升值通道,中国企业出口无汇率护航,看似不错的外贸增长让中国付出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国内留下不少后遗症。中国“重商主义”不从国外进口财富手段(过去是金银,现在是外汇等国际购买支付手段),而是强调积聚和分配国内的财富,客观上起了扩大财富差距、固化社会阶层的作用。

      中国的“重商主义”时期,类似于西方过去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是金银、财富来源于贸易”的理论体系,主流的经济观念是——财富就是土地(房地产),财富增长来源于资产/土地的增值;等等。至今为止,中国特色的“重商主义”观点,仍颇有市场。不仅是一般民众,就是知名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企业大佬等,都公开认为,中国的房价运行是单向的,虽然不知何处是顶,但至少不会回落,至多上涨放缓!

      现在我们知道,经由直观感觉和经验总结而来的许多重商主义理论,只要期限拉长,就会发现许多方面都是错误的。盛行于西方原始资本主义阶段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潮,后来被抛弃,并不在于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证伪”了重商主义思想,而是出现了更能指导人们行为的新经济思想。中国“重商主义”要被抛弃,却非要一场现实的“证伪”不可。

      中国特色的“重商主义”思想,显然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非常不利,现代国际经济竞争状况不允许等待新经济思想的出现并占据主体地位,时间要求迫使中国“重商主义”思想尽快退出,需要一场现实版的“证伪”。这意味着,现实需要对“重商主义”来一场教训:通过市场“出清”行为,让部分资产泡沫的投机者付出代价!当代中国特色“重商主义”的形成,正是政府屡屡救市、不断推高资产泡沫的结果,是市场机制倒退的表现。

      要看当代中国特色“重商主义”发展有多迅猛和多流行,只要看一下曾经和仍然存在的“非房”、“非矿”企业涉“房”、涉“矿”,以及PE资本的盛行程度就行了。观察一下国资委直属央企的情况就可见一斑:117家直属央企中,78家参与了房产开发。

      在西方,随着重商主义时代的落幕,经济学家也成了专业研究人士的专享称谓。中国当前的转型经济体系,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更超出以往,因而,经验主义的中国当代“重商主义”应该终结了。我们看到,作为当代中国“重商主义”发源地的温州,资金已开始回归实业,民间投资回归理性等等实业重新获得资本青睐现象。

      中国“重商主义”的式微,意味着延续10多年的资产泡沫开始挤出,经济转型也正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