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4:新闻·市场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房地产信托谋变 资产证券化或成下一热点
  • 国内首只项目收益债受热捧 开启市政建设融资新模式
  • 证券登记证明遗失作废声明
  • 灵活应对热点切换 兴全社会责任保持稳健收益
  • 信托业最大增资潮意在打通信保规范合作通道
  •  
    2014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房地产信托谋变 资产证券化或成下一热点
    国内首只项目收益债受热捧 开启市政建设融资新模式
    证券登记证明遗失作废声明
    灵活应对热点切换 兴全社会责任保持稳健收益
    信托业最大增资潮意在打通信保规范合作通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业最大增资潮意在打通信保规范合作通道
    2014-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裴文斐 ○编辑 张亦文

      

      今年以来,12家信托公司共计增资超过210亿元,直逼2011-2013年这三年全行业增资总额:2011-2012年,信托业增资总额约150亿元,2013年增资总额为136.55亿元。尤其是今年10月以来,中信信托豪掷88亿增资、新华信托增资至30亿元,更将中国信托业的增资潮推向了制高点。

      由于保监会今年上半年曾发文严控信保合作风险,对信托公司的资质提出要求,因此对大多信托公司而言,大手笔增资,突破保监会要求的“净资产30亿元”门槛才是业务升级的关键一步。

      业内人士指出,信保合作表面风光繁华的背后,暗藏着关联交易的风险隐忧。提高对信保合作的监管要求,有助于隔离和控制风险,而强强联手更是大势所趋。“增资所带来的整体实力提升直接打通了信托与保险资金的规范合作通道,对金融市场的统一及其良性运转意味深远。”

      

      12家信托增资210亿元

      受经济波动和宏观政策影响,外部市场形势多变,今年以来,信托业面临着一定的发展与转型压力。在此节点上,中信、中融、兴业、新华等12家主流信托公司纷纷宣布增资,其中增资规模超10亿元的就有6家,中信信托增资后注册资本金达到1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信托公司。

      耐人寻味的是,此前曝出中信、新华双双被银监会点名短期内风险资产把控,而此番两大信托公司又同时增资,给行业及投资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打了唱空者一个措手不及。

      截至2014年6月,中信信托的净资产为138.39亿元,作为中国信托业实力最雄厚的公司,也曾在2013年曝出多只产品因融资方不能回款而走向抵押物拍卖处置的风险事件。放眼整个信托业,完全没有风险暴露的信托公司几乎不存在。

      但是,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按照整个信托行业12.48万亿的资产规模计算,不良率在约0.56%。对比四大国有银行0.98%-1.22%的不良率来看,这一比例很低。

      毋庸置疑,随着信托规模的急剧扩大,经济增速减缓,信托行业确实累积了一定的风险,但是通过增资,信托公司进一步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参与基金和基建类的项目或引入险资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均要求注册资本金在12亿元以上,通过增资可扩宽业务领域,提前布局行业转型,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提升盈利水平。这意味着,即便在大资管时代,信托的牌照优势和发展前景仍备受股东青睐。

      

      大资管呼之欲出

      在一些保险资金投资的信托计划背后,保险机构与融资人为同一控股股东控制的关联方,甚至还与信托公司、信用增级方等主体具有关联关系;信托计划并不直接投向具体基础资产,而是存在两层或多层嵌套,绕开监管。为此,监管层频繁出手提高对信保合作的监管要求,有助于隔离和控制风险。

      为了加强信托业监管,银监会此前陆续出台新监管标准。最新监管评级也积极引导信托公司符合净资本不低于行业中位值,净资本高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50%,净资本高于净资产的70%等要求。

      2014年5月,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申有关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风险控制规定,新增两个“不得”:不得投资单一信托,不得投资基础资产属于国家明令禁止行业或产业的信托计划。

      此外,《通知》对担任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提出三大准入条件:近三年公司及高级管理人员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且未受监管机构行政处罚;承诺向保险业相关行业组织报送相关信息;上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

      受制于监管升级,信保合作有所放缓。据保监会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78家保险公司(集团)共投资信托计划739笔,涉及32家信托公司,累计投资余额2805亿元,占当季度末保险行业总资产的2.99%,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768亿元,增长37.7%;较上年末增加1363亿元,增长94.5%。

      不过,信托与保险的联手仍是大势所趋。对大多信托公司而言,大手笔增资突破保监会要求的“净资产30亿元”门槛才是业务升级的关键一步。

      “对于整个信托行业来说,增资的意义或不止于短期利益——增资所带来的整体实力提升直接打通了信托与保险资金的规范合作通道,对金融市场的统一及其良性运转意味深远。”有信托人士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历经风雨的信托行业毫无疑问是另类投资市场中最富有经验的金融机构,与更专业、更具实力的金融机构合作,可以彼此化育投资管理能力,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