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申万:明年沪指上破3000点
  • 期指继续走弱
  • 蓝筹股继续疲弱 主题投资卷土重来
  • 沪港通三日量能解密
  • 期权策略篇之“备兑开仓精讲”(二)——实例损益分析
  • 下周IPO又至 资金面趋紧 央行定向“放水”预期升温
  •  
    2014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申万:明年沪指上破3000点
    期指继续走弱
    蓝筹股继续疲弱 主题投资卷土重来
    沪港通三日量能解密
    期权策略篇之“备兑开仓精讲”(二)——实例损益分析
    下周IPO又至 资金面趋紧 央行定向“放水”预期升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港通三日量能解密
    2014-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封一)

      “唯一的解释是,那两天存在大量的集中抛盘,对冲了沪股通的买入效应。”他说。

      那么抛盘来自哪里?一些迹象显示,此前已经深入A 股市场QFII机构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从相关个股的三季报看,上述公司的主要持有人包括市场上的知名QFII机构和保险资金。大秦铁路三季度末的前五大流通股东是社保基金转持二户、太平洋人寿个人分红产品账户、太平洋人寿普通保险产品账户、瑞银集团、南方富时A50ETF。其中瑞银集团作为老牌QFII机构持有1.35亿股大秦铁路,社保基金转持二户虽持有最多的3.03亿股流通股,但其过去4个季度内持股从未有所变化。

      贵州茅台的前五大流通股东亦有三家QFII机构瑞银集团、淡马锡富敦和德意志银行及一家RQFII机构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公司。上汽集团的前四大流通股东则均为QFII机构。与此同时,香港一些机构投资者19日透露,近两日,投资圈内有消息称,不少之前通过QFII通道投资A股市场的对冲机构正从原有的QFII通道里撤出资金,转而通过沪股通投资A股市场。

      “相比QFII账户而言,沪股通有着更低的经纪交易费用(平均低1-2个百分点)和更灵活的投资操作空间。如果同样投资沪股通的标的个股,对冲基金当然会考虑更多采用后者渠道。至少是在原有的QFII通道和沪股通做一个分配。”上述香港机构人士说。

      “从长期来说,RQFII基金也存在参与沪股通交易的动力。”一位熟悉RQFII操作的机构人士称,“参与沪股通,可以让原有的RQFII基金释放出宝贵的RQFII额度,提供给未来的业务发展机会。”

      “这不失为近几日资金流向的一个解读。”前述上海某基金公司交易总监认为,“如果确有相当数量的海外机构同时调整交易通道的话,有可能会导致短期内沪股通买入金额大增,而相关个股股价由于买卖对手盘同时增加而走势踯躅。”

      大型机构入场“好戏”还未开锣

      有意思的是,无论前述的香港机构还是上海的公募基金人士都认定,沪港通的资金交往必然会逐步升温,短期内的资金流速回落只是暂时的,并不对中长期趋势有指导意义。

      香港一些机构投资经理透露,香港市场上活跃的一批欧美大型机构普遍没有参与到沪股通的交易中来。未来他们参与相关机制的可能性很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大型外资金融机构的投资风格往往更严谨,他们通常不会在一个交易模式或市场形成之初就大规模参与交易。另外,相关产品契约的调整也需要时间。而颇受关注的南下资金,也将很快有所突破。此前已有业内人士推测,南下资金热情不高的原因除沪市投资者对香港市场不够了解外,内地一些机构资金迟迟未动手也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基金公司的交易系统普遍未对沪港通做足准备,相关调整需要时间。国内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负责国际投资的负责人透露:“虽然相对于QDII而言,基金做沪港通不用找境外托管行,也不用购买境外交易系统,费用上每年至少可以节省0.2%,但是对现有恒生系统的升级也需要个过程。”

      另外,公募基金参与港股通的具体交易细节,包括投资模式、席位模式和一些禁止性规定尚不明确,需要监管部门交易指引的出台。目前,部分公募基金公司表示正在做系统升级,为布局沪港通做好准备。

      此前,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说:沪港通是一项长期制度安排,对于 “修路者”而言,“沪港通开通首日、首周甚至首月的上座率完全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我们最关注的指标是沪港通列车的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而从前三日的交易情况看,似乎验证了这个说法,沪港通的首周交易,更像一次“试乘”,未来沪港通的资金流动还有很大的提速空间。

      据权威人士透露,证监会近期可能出台《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沪港通的交易指引》,关于哪类基金可以投资、如何投资、交易方式及其交易系统配置等细节问题或得到解答。一旦这个规则发布,公募基金借助港股通和沪股通双向流动的大门也将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