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别让超然利润变成商业银行自缚之“茧”
  • 白酒“烧”不起来了 电视广告招标静悄悄
  • 最初三天交易揭示的沪港通制度修订方向
  • 该进则进 该撤即撤
  • 大数据驱动制造业华丽转身的中国节拍
  •  
    2014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别让超然利润变成商业银行自缚之“茧”
    白酒“烧”不起来了 电视广告招标静悄悄
    最初三天交易揭示的沪港通制度修订方向
    该进则进 该撤即撤
    大数据驱动制造业华丽转身的中国节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最初三天交易揭示的沪港通制度修订方向
    2014-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大贤

      ⊙王大贤

      

      沪港通运行三天来的情形,基本上达到政策设计的初衷,只是沪港通标的成交额持续萎缩,有些出乎预料。或许是两地的资本市场都还需要有个熟悉的过程。也有观点认为,当前A股正处于市场调整阶段,外部资金观望浓厚或许也是沪港通开闸以来成交额萎缩的主要因素。除了散户,机构也在观望。资金量庞大的险企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动作,当然险资流入港股通尚需监管层点头,而险资在权益类投资上一向谨慎,这也造成了资金南下的保守局面。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遗漏,那就是约20年前内地投资人就已通过其他途径在买港股了。香港金融市场是高度自由开放的市场,股市尤其突出。香港股市规模位列全球前列,而据统计,去年内地投资者在香港股市上的占比已上升超过一成。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837家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占香港上市公司的50%,市值136399亿港元,占港交所总市值的57%。内地上市企业平均每日成交额410亿港元,占港交所总成交额的69%。2013年,内地QDII投资香港证券投资市值达230亿元人民币,约占总资产值的60%。截至今年6月末,已有65家RQFII机构获批2352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

      显然,沪港两地监管层应根据沪港通的运行状况,从分化风险和有利投资的角度,不断修正沪港通制度。

      目前A股和H股存在交易规则上的障碍,如港股可以T+0、有个股期权等,目前,“沪港通”在市场连接、额度、投资标的等方面均设有限制,这些限制总是要逐步取消的,随着未来总额度不断放开,沪市和国际市场联动性必然还将进一步增强,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这几天没有出现内资大举进军香港的情况,甚至港股通使用额度比例还过低,然而一旦内地资本市场或宏观经济有什么风吹草动,情况随时会变化。因此,对异常资金流动对沪深市场及经济金融可能的冲击万不能大意。

      在跨境监管方面,由于沪港两地在相关制度上存在不少差异,监管机构、市场主体及规制均需做好对接工作,同时,相关法律风险也需要关注。例如,沪港通的违规者在内地某个省,而香港证监部门在内地无执法权,怎样委托内地同行查处?违规者是以香港法律处置还是内地法律处置?目前还不见有具体操作性安排。对此,笔者以为,不妨借鉴基金互认制度的安排,在沪深证券市场开展资格互认。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化管理手段,还需着力建立信用市场。加强双方案件调查方面的协助,共同协商处置事宜。为了在交易规则上与香港实现对接,上交所理应与港交所建立合作备忘录,并设立相关统计数据的交换平台。希望为此能尽早出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和操作细则、应急处置方案。

      另一个在制度安排上还需补充的, 是强化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对此,相关监管部门和受委托机构应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比如通过情景模拟分析等方式细化风险揭示等等,提升投资者汇率风险意识,尤其是汇率风险的防范能力。

      还有,以良性的市场制度竞争共同提升两地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防止跨境资金单向流动。以《证券法》修订以及《期货法》立法为契机完善监管法规,通过沪港通模式逐步打通两地市场投融资限制,通过良性的市场制度竞争提升两地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从而防止跨境资金单向流动,促进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以笔者的观察,沪港通成功运行一个阶段后,就如同上海自贸区的模式那样,沪港通模式可以复制推广至其他市场,比如“深港通”、“沪新通”、“伦敦通”、“纽约通”等。随着沪港通模式的复制推广,券商业务量将大幅提升,证券业将极大受益于跨境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

      长期来看,随着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A股市场,上交所将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证券交易所之一,这必将提升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的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明确,这一进程,所伴随的正是我国整体的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建设和资本账户开放都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作者为崛起战略研究联盟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