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加减平衡已成经济杠杆调整“新常态”
  • 当年“抢金”,如今无奈“捂金”
  • 如果明年“加息启动、美元不强”成了现实
  • 云计算的拓展点
  • 建立在设定上的预期与现实总有落差
  •  
    2014年11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加减平衡已成经济杠杆调整“新常态”
    当年“抢金”,如今无奈“捂金”
    如果明年“加息启动、美元不强”成了现实
    云计算的拓展点
    建立在设定上的预期与现实总有落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建立在设定上的预期与现实总有落差
    2014-1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易宪容

      

      沪港通开启,未料行情一天比一天冷清。不仅南下的投资持续减少,北上的热情也呈减退之势。两地股指下行,成交量萎缩,市场与大机构的乐观预期纷纷落空。当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无论现实与预期相差有多远,有一条应该肯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重大制度创新,沪港通启动就意味着这项制度创新已成功了一半。沪港通开通不仅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资本打开了大门,而且意味着两地投资者多了一个可选择的机会。市场就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哪有市场可言?

      现在问题是,沪港通的预期是什么?为何启动后的实情与市场和大机构预期相差如此之远?是市场预期者的判断失误,还是外在因素干扰而导致投资者改变了行为?在笔者看来,不论两地政府及投资者的预期如何千差万别,有一条是一致的,即沪港通制度设计及投资者预期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假定上的。即在这个市场中,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只要市场信息公开透明,通过市场竞争,各种信息都会反映在股价上。或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价都反映了已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但实际上,股价及投资者的行为既非理性的、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形下形成,也非都是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结果。资产的定价以投资者的预期为基础,而投资者的预期又是由理性与情感、经济与政治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有效市场理论是有条件的,只要这些条件不满足,那么其假定是不完全成立的。也就是说,建立在这设定上的预期肯定会与现实市场相差较远。

      对管理层来说,沪港通开启最主要目标不仅在于深化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打开市场之大门,让内地投资者走出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让更多资金进入并激活中国资本市场。比如,看整个交易额度的配置,就是希望有更多国际市场资金流进,至于市场是否能按这样的交易额度来交易,则根本就是两回事。

      还有,香港股市成熟度高于沪市,沪港通开闸,不仅能引入被视作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制度规则、交易方式,也能吸引更多内地投资者进入香港市场,为内地投资者开辟一条新的投资渠道,以此来繁荣香港市场。香港市场是有吸引内地投资者的魅力的。2007年曾有过“港股直通车”的构想,也曾引发香港恒生指数由20000点左右飙升到32000点,当前市场就预期国内的投资者会涌入香港。但实际上,从2008年以来,尽管内地居民财富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再加内地金融市场的相对落后及市场开放度低,居民投资渠道少,所以沪港通不失为内地居民投资提供了一个好的投资选择。但不能忘了,内地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及交易规模与香港市场有很大差别,投资理念也与香港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沪深证券市场投资者经过2007年的疯狂行情,2008年的暴跌,再加上7年的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大降,如果没有显而易见的赚钱效应,想要让投资者竞相入市是不可能的。

      更不能忘记的一点是,不少投资者在2008年证券市场投资失败而投资房地产市场却大赚了一把。股市投资投入的都是真金白银的个人资产,而房地产市场投资多以杠杆化方式进行。只要优惠政策鼓励下的高杠杆暴利的房地产投资不受到限制,投资者进入股市投资的热情就不会高。即使开启沪港通,这些投资者也不会轻易进入股市。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内地投资者对香港市场冷淡,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而对香港投资者来说,当然是希望通过沪港通来测水温。但他们的预期是希望内地资金流向香港市场,而并非他们进入内地市场。政府主导作用过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增加了他们对市场不稳定的预期。早几年进入沪深证券市场的QFII损失巨大的经历,更增添了他们在进入沪深股市时的谨慎与小心。

      可见,市场各方的预期不同,合成了这次沪港通开车之后较为冷清的局面。对此,两地市场也不必悲观,毕竟沪港通已打开了两地投资者自由选择投资机会的通道,只要慢慢地前行,这个市场一定会繁荣起来。只是,两地市场的实情与预期相差太远,如何进一步完善一系列相关制度以改变这些预期,接下来的任务非常艰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