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新探之四
□李 翔
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已超越南非成了全球第一黄金生产国,而在去年又一举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国。据上月31日中国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黄金产量达到351.727吨,同比增长14.27%。但是迄今,上海黄金交易所对于国际金价却并无显著的定价能力。“上海金”往往是国际金价比如“伦敦金”的影子价格,随着“伦敦金”的价格波动,呈亦步亦趋之势。
“伦敦金”起源于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0个月之后的1919年9月12日,受英格兰银行的委托,伦敦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银行家聚在一起共同决定当日的黄金报价基础。这极大地强化了伦敦金融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尽管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下滑,但作为与纽约并列的两个全球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的定价依然是目前全球黄金定价的主要基准,拥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伦敦金”成为各国央行、珠宝商和金融机构交易金锭,和金融衍生品的基础。可以说“伦敦金”在国际黄金市场的地位如同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决定国际资金价格的地位一样重要。从诞生伊始“伦敦金”的基准价格就由一个五家银行构成的小组设定。在去年12月之前五家银行分别是巴克莱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加拿大丰业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伦敦时间每天上午和下午,这些银行都会举行电话会议,确定伦敦黄金定盘价。伦敦黄金定盘价能维持95年,说明其确实有高效、简单的优点。但越来越多的批评者认为这种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过程不透明,无法体现市场的发展,更容易引发市场操纵行为。这类抨击之声,这些年来不绝于耳。去年12月,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曾表示,正在就伦敦金银定盘价涉嫌操纵一事展开调查,并曾就此事向德意志银行索要过相关文件。在此背景下,德意志银行在去年12月5日宣布缩减其大宗商品业务,紧接着又在今年1月17日宣布将退出伦敦金银定价席位。由此,“伦敦金”定价机制与之前LIBOR操纵丑闻和最近暴露出来的几大国际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一起,成了国际和各国监管主体的处罚对象,也引发了各国对于“伦敦金”这一定价基准体系的反思和检讨。
中国眼下已是全球黄金交易的最大市场。实物黄金交易占全球总量的60%。出于增进人民币在黄金定价权上影响力的考虑,也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之一,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的9月29日,上海黄金交易中心正式亮相。这又称为黄金国际板,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成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亿人民币。上海黄金交易中心正式开展业务后,境内外投资者就可通过黄金国际板,使用离岸人民币投资中国的黄金交易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品种均会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黄金国际板定位是国际交易市场,即通过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面向区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上海金”与“伦敦金”的最大区别,在于“上海金”的合约计价货币是人民币。尽管就目前而言,境外投资者还只能使用离岸人民币参与上海黄金交易中心的交易,但这已为后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作了必要的铺垫。可以预测的是,随着“上海金”成交量不断放大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人民币在黄金上的定价权也会逐步增加,那种“西方定价,东方交易”的黄金市场的全球格局必然会被打破。
尽管在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的货币属性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宣布终止,全球进入了浮动汇率和信用货币时代。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虚拟货币,诸如比特币,莱特币,也曾喧嚣一时。比特币最为疯狂之时,单价超过了当时一盎司金价。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就被“打回原形”,未能维持太久。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年里,黄金作为一项资产类别,由于其自身不产生现金流,加上大宗商品周期从最高点回落,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回报的角度来衡量,黄金对投资者缺乏足够吸引力,而从战略避险的角度来说,黄金却依然是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储备资产。在信用货币时代,黄金更多起的是对当前世界信用货币体系安全性的对冲作用。这就是投资者持有黄金最为根本的投资逻辑。在以美元为绝对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黄金价格必然会和美元汇率呈反向走势,这不仅仅是因为在目前国际上通用美元作为黄金的计价货币,更多还在于美元汇率的走强最直接反映出当前各个投资主体对于美元主导货币体系的认同,以及对美元背后美国综合经济实力背书。相应的,反映风险偏好的黄金价格自然也会随之走低。金价会随着市场因素的变化而起伏,但只要经济周期不消亡,黄金避险的功能就不会消失。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人民币必然对当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冲击。人民币在黄金定价权上作用的不断增加,会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