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数据·图表
  • A6:路演回放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你如何面对每天倾泻而来的过量噪音信息?
  • 艺术在商业化时代的天然之困
  • 披沙录
  •  
    2014年11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你如何面对每天倾泻而来的过量噪音信息?
    艺术在商业化时代的天然之困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你如何面对每天倾泻而来的过量噪音信息?
    2014-11-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决策的智慧》
      我们何时应该相信专家,何时不能?
      (英)诺瑞纳·赫兹 著 王占华 译
      中信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读《决策的智慧》

      ⊙曾靖皓

      

      著名的《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最近撰文说:随着网络发展的不断深入,不管你现在从事什么行业,在未来你做的生意都将是数据生意。这个判断,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对网络带来的大数据时代最生动的描述。网络对人类社会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信息量急剧爆发,人类每天产生和接受的数据量都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数据总量已到了突破英语词汇表达极限的边缘,科学家也开始着急以后究竟该用什么单位来衡量这些天量数据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限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数据量暴增也是如此。当数据多得严重超出人类个体控制范围和接受程度时,数据就从人类的帮手和凭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阻碍,美国统计学家、《纽约时报》政治性网站538.com创始人纳特·西尔弗在他的名作《信号与噪音》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担忧。西尔弗认为,当今数据大爆发带给人类的多为噪音,而不是信号,只有通过特殊的方法,比如他提到的贝叶斯定理来过滤掉噪音,尽可能保留对人类预测有用的信号,才能达到预测短期未来的目的。但是,过量数据对人类的阻碍又何止是对未来的预测呢?英国学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德伊森贝赫金融学院全球化专业教授、被评为“推特最著名十大教授”之一的诺瑞纳·赫兹认为,过量数据的存在已极大影响了人类日常的决策行为,小到你决定早餐吃什么更为健康,大到和哪一家公司合作才更安全,甚至是一个国家对国际局势和灾害情况的判断,都受到过量数据的不利影响。

      那么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做出明智的决策呢?赫兹在《决策的智慧:我们何时应该相信专家,何时不能》中提出了一整套的解决工具,归纳起来包含减缓决策的速度、睁大你的双眼、提出质疑几大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各种信息和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每天人们要做出的决策在不断增加,这给人类带来的烦恼是巨大的,哪怕是早餐的一杯咖啡,也会让你犯难,甚至有人已把选择困难视为一种现代病症。赫兹认为,既然无法减少决策的数量,就只能做必要的决策,减少做决策的次数,对于生活中那些细枝末节和无伤大雅的决定要学会以随机应对,或者通过形成某种习惯来快速解决。

      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非常广泛,获取成本也很低廉,比如搜索引擎、社交软件、在线咨询等等,让收集信息对每个人而言都变得简单易行。但是赫兹认为,正是在看似简单易行的收集信息上,人们往往因为掌握了各种手段和方法,出现了大量影响决策的错误行为和意识,导致在收集的同时跌入陷阱。

      赫兹从三个方面归纳、总结这些错误。一是对突出信息的痴迷,对超越文化或常识的信息视而不见。比如政府迷信某些宏观经济数据,将经济平稳等同于数据的平稳,忽略了潜在的经济安全威胁,所以当出现金融危机前兆之时,会错误地引入不恰当的宏观数据来掩盖危机的可能性。再比如男性对女性外貌的过分关注,导致选择伴侣时仅凭一些照片和视频就匆匆放弃或决定。二是过分依赖历史数据。人们总把过去作为决策未来的重要依据,尤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但是如今世界的变化速度早已让经验主义失去了效力,过去和未来已经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即使是短时间内的重复,也会发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三是忽略细节信息。在一些重大信息的把握上,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忽视掉一些细节前提,比如常用的PPT,巨大的字体和精致的用词,往往掩盖了信息的前提或者时空限制,类似的错误曾引发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这样的重大事故,这使美军从此禁止使用PPT做任何程序性说明。

      基于这些错误,赫兹指出,只有对信息睁大眼睛,冷静地扩大信息量,对信息的来源、内在逻辑、相反信息、超常识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查询,才可能保证决策时有充分的依据,而不是抓住一些吸引人或者迎合你主观认识的信息就下结论。

      诺瑞纳·赫兹对大数据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她认为噪音增长速度明显要大于信号,这个时代是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可以迅速传播谎言的时代。例如,社交网站上的各类新闻,出于各种商业或者政治的目的,大量的虚假身份存在于网络,有目的地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反堕胎的组织会在网络社区散布堕胎的各种恐怖后遗症的谎言,食品制造商会雇人做出商品的夸大评价和宣传,政客为了拉对手下马不惜歪曲事实和数据等等。所以,对各种网上的信息保持一颗怀疑的心,是必须贯穿决策始终的原则。

      这所有信息源中,赫兹直言最应该质疑的就是专家。作为传统的核心信息提供者,专家的权威程度曾经难以撼动。即使我们质疑各类信息,也很难质疑各行业的专家。不过,随着知识领域的扩展和研究分工的不断细化,专家在应对一些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时,常常还不如那些有亲身经历或者身处实地的人。赫兹把后一类人称之为外行专家。这些人学历不高,知识也谈不上丰富,但是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经历和亲身体验,往往更能从问题实际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赫兹对此举出了不少实例。他特别提醒大家,如今不少所谓的专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资助,不得不提供有倾向性的虚假数据。据统计,在学术论文中,不同程度引用假数据的做法占比达40%之多,这严重削弱了专家作为权威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所以,赫兹大力提倡关注外行专家。当然,这些人也有很强的局限性,但这不妨碍把他们放在与那些知名专家同等的地位来考虑。

      最后,赫兹主张我们还要为决策做出一些改变。一方面是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学习渠道将自己培养成业余专家,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类数据。还有,尽力扩大自己的交流圈,多与不同意见的人接触,以定时改变自己趋于固化的思维。这当然需要学会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