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荃银高科暗藏更大资本棋局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有望2016年运行
  • 文化部筹划推行
    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 安居宝
    2亿涉足移动互联
  • 实战港股通:香港市场的公司行为
  •  
    2014年11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8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新闻·公司
    荃银高科暗藏更大资本棋局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有望2016年运行
    文化部筹划推行
    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安居宝
    2亿涉足移动互联
    实战港股通:香港市场的公司行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荃银高科暗藏更大资本棋局
    2014-1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植系入主受阻再出牌 低门槛股权激励拉拢高管

      面对业绩下滑、股权纷争以及中植系入主受阻,荃银高科决定先推一份行权门槛非常低的股权激励方案。此举的幕后推手或是“中植系”,其介入荃银高科显然不甘只当看客,从其最擅长二级市场资本运作的角度分析,背后可能潜藏更大资本棋局。不过,就荃银高科当前的境况而言,“中植系”的后续运作恐怕很难一马平川

      ⊙记者 邵好 ○编辑 全泽源

      

      昨日,荃银高科发布股权激励草案,拟对总经理、董秘等5名高管,以及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主要管理人员等151人,授予905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司总股本的5.71%,行权价格为12.51元,略高于公司当前股价。

      公告表面看似简单,深层却暗流涌动。

      今年以来,头顶“创业板种业第一股”的荃银高科业绩持续下滑,主要股东在解除一致行动人之后,开启了实际控制权的争夺。另一方面,作为引援而来的“整合方”,“中植系”在入股4个月之后,也开始了第二波资本运作,而这次,它把筹码押在了公司高管们身上。

      

      颓势中推股权激励

      作为较早登陆创业板的高科技公司,荃银高科交出的答卷让投资者满腹辛酸。受累于业绩下滑,公司股价在上市后不久便一路下滑。然而,就在公司业绩未有好转之际,荃银高科却突然推出了一份覆盖范围颇广、行权门槛超低的股权激励方案。

      按照预案,股权激励首次授予在2015年至2017年的3个会计年度中,分年度进行业绩考核并行权。具体而言,首先是净利润增长率:本激励计划实施前2013年度扣非后的净利润为747 万元,以此指标为基数,2015 年至2017 年的净利润三年定基增长率目标值分别为25%、70%和180%。营业收入增长率也是以2013年为基数,营业收入三年定基增长率目标值分别为25%、60%和100%。

      此次股权激励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业绩要求均以2013年业绩为基准,而不是以2014年为基准。由于2013年公司盈利大幅下滑,扣非后净利润仅为747万,是一个超低的基数,因此就是在此基础上增长180%也不过2092万元,与其前几年的业绩相比,完成起来并不困难。

      2015年开始行权的方案为何不以2014年为业绩考核基数?“公司2014年业绩继续大变脸,仅前三季度就亏损1008万元,既然如此差,不排除公司趁机将所有问题、烂账集中在2014年全洗掉。然后轻装上阵,后续就没有增长压力了。”一位熟悉财务的人士如此分析。

      公司财报显示,2010年至2013年,公司年度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3107万元、1875万元、1518万元和747万元。而到了2014年,荃银高科甚至开始了亏损,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达1008万元。

      

      股东内斗引出大鳄

      公司业绩低迷与其股东内讧密切关系。荃银高科今年以来深陷股东内斗乱局,上市前埋下的松散股权结构问题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集中爆发,原来的第二大股东选择增持,而原本的第一大股东为了保住位置,几经寻找,引入了深藏冰面之下的资本大鳄。

      回看荃银高科上市时,其大股东张琴和二股东贾桂兰分别持股8.77%和6.41%,2013年5月8日,因公司股权分散缺乏实际控制人,张琴、贾桂兰等7名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但在当年9月6日,上述主要股东却突然宣布解除一致行动关系。

      “持股比例相当,使得张琴、贾桂兰等人在公司运营等方面各有见解,难以就发展方向达成一致。”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一致行动关系解除后,贾桂兰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增持荃银高科股票。她先后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收购股东陈金节、刘家芬的大量股权,到2013年11月4日,贾桂兰的持股比例从6.41%增至11.39%,上位成为荃银高科第一大股东。

      另一方面,张琴也决定对荃银高科放手。“张琴对上市公司业务运营并不擅长,也有意借此机会将公司转给更有实力的贾桂兰。”上述接近荃银高科的人士表示。

      就在双方一拍即合之时,当地政府却不愿将头顶“创业板种业第一股”的荃银高科拱手让出。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张琴决定重拾公司控制权,继续专注于种业主业。

      但是,资本市场还是需要资本说话,张琴持股比例已处下风,如何才能重回实际控制人之位?借助外力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中植或是幕后推手

      在牵线搭桥下,“中植系”介入了荃银高科的股权斗争。

      2014年6月23日,荃银高科放巨量涨停,此后公司公告称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并于次日开始停牌。停牌近一个月后,荃银高科在7月21日发布增发预案,准备向中新融泽增发股份募集资金。上述接近荃银高科人士称,中新融泽是当地政府为力保荃银高科坚持种业主业而打出的一张牌。

      作为“中植系”旗下公司,中新融泽一次就抛出一份定增方案和两份收购方案,欲以“三连招”一口气吃下荃银高科15.21%股权,从而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中新融泽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重庆融创将与张琴成立合资公司,分别持股51%和49%。

      然而,中新融泽却未能如愿,由于贾桂兰投出反对票的,上述定增方案未能通过股东大会,而这也直接导致中新融泽目前持股比例仅为6.64%,位列贾桂兰、张琴之后,仅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显然,中新融泽不甘失败,出于对更多股权的渴求,中新融泽将视线转移至公司现有管理层。

      根据股权激励方案,此次被授予股票期权的5名高管中,获授的股票期权最多的是总经理陈金节,为40万份,副总经理朱全贵最少,为18万份,副总经理张从合、副总兼董秘叶红、财务总监王瑾分别获25份。

      而陈金节正是此前与中新融泽走得最近的高管之一。早在7月份,陈金节就与中新融泽商定,转让其所持176.5万股股份。对比公司2014年三季报,该部分股权已经转让完毕。

      

      潜藏更大资本棋局

      一边收购股权,一边拉拢高管。“中植系”显然不愿在荃银高科只当个看客。

      今年以来,“中植系”已多次通过参与定增的方式涉足上市公司资本运作。10月14日,佳都科技公告称,中新融鑫豪掷7亿元参与公司定增,增发完成后将持股占比9.11%,成为第三大股东。9月24日,北陆药业宣布定增募资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一家名为京湖资本的公司斥资1亿元参与。7月23日,超华科技发布定增预案,京控泰丰投资包揽7000万股,成为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

      据上证报记者了解,上述提及的中新融鑫、京湖资本和京控泰丰投资均为“中植系”旗下公司。另据不完全统计,“中植系”已参与了十数家上市公司定增,操作纷繁复杂令人惊叹。

      有熟悉“中植系”的人士称,“中植系”已演化为中植集团创始人解直锟设立,现为解直锟的亲友和部将们台前持股,操作手法趋于一致的,涉足金融、矿产、投资等产业的庞大企业群。

      “尽管‘中植系’业务横跨多个领域,但是,其最擅长的仍是二级市场的资本运作。在通过定增进入上市公司后,‘中植系’往往会帮助后者整合产业链,做大公司市值,在股价走高后退出。”上述知情人士称。

      不过,由于荃银高科依然存在股东内讧隐忧,而且本次超低门槛的股权激励能否获监管部门批准还存在变数,中植系后续运作恐怕很难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