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峰
资本市场大盘指数的涨跌和个股价格高低到底由什么决定?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答案也五花八门。下面的举例比较,或许能看出些门道。
东阿阿胶自1996年上市至今,股价累计上涨近30倍。从年均来看,虽然其股价涨幅和剔除掉扩股因素后每股收益的增长略超过20%,但如果单看一两年,两者却不尽一致:有时表现为业绩上涨了百分之二三十,但股价却跌了百分之二三十;有时却是业绩下跌了百分之二三十,但股价却涨了百分之二三十。比如,东阿阿胶曾有过两次业绩下滑:一次是2002年净利润比2001年下滑约21%;一次是2005年2004年下滑约13%。但这两次不佳的业绩公布没多久,股价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可见,把短期业绩当作股价涨跌依据的做法并不可行。一味盯着短期业绩做股票,把握不了短期行情。
个股如此,那大盘指数呢?同样选取17年时间,来看看美国道指的走势:从1964年到1981年,道指从874点到875点,基本持平;然而,这期间美国GDP增长了3.7倍,两者走势出现较大的背离:股指落后了GDP约4倍。而在1981年之后的第二个17年里,道指从875点涨到1998年底的9181点,涨了10多倍;这期间,美国GDP只增长约1.8倍,这次两者又出现了背离:股指跑赢了GDP约4倍。
再来看看上证指数走势:选取两次阶段性牛市高点至今共约14年为参照期间段,前7年,即从2001年6月的2245点前一个阶段高点,到2007年10月6124点后一个阶段高点,上证指数是期初的2.7倍,同期GDP是期初的2.3倍。后7年,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到2014年11月中旬的2450点,上证指数下跌了六成,仅是期初的40%,基本回到14年前的原位,GDP以2014年预估数为期末值(约为62万亿),约是期初的2.1倍。可以看出,前7年,上证指数和GDP基本吻合;后7年,两者出现方向性背离。其结果是:14年间,上证指数从2245点到2450点,基本没变;但同期GDP却增长了约4.6倍。上证指数跑输了GDP约4.1倍。
通过中美股指走势的对比,同样可以发现,股指和GDP的走势并不总是一致的,盯着GDP去预测股指的涨跌,也行不通。
不过,从1964年到1998年,在前一个17年和后一个17年时间段里,虽然美国道指与其GDP走势背离,但这两次方向相反的背离,使得两者在总共34年里,又实现了同样的涨幅,都是约10倍!这说明长期来看,股指与经济走势高度相关、高度一致。经济好比是一棵树,股指好比是树的影子,虽然阳光的角度有所变幻,使影子时长时短,但在根本上,树和影子总是一致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历史往往总是相似的。目前中国GDP总量约相当于美国20年前的水平,中美经济结构和发达程度在总体上也约相差30年。在未来10多年里,沪深股市会不会出现类似于美国股市1981年之后的走势,修正前期累计的股指和经济的巨大背离,同样上涨10多倍,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理论上,上涨由两个因素驱动:一是补足跑输“欠账”的4倍涨幅,二是10多年中国GDP总量至少也会翻番,两因素叠加基本可达10倍左右。而且,这还仅限于上证指数与GDP最终实现理性回归“交叉”,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指数跑赢GDP的“溢价”效应。
再回到东阿阿胶。上市至今17年,公司收入由1.57亿增至40.16亿,增长约25倍;净利润由2332万增至12.03亿,增长了约51倍;上市后,公司没有过增发,只在1998年和2000年有过两次配股,剔除摊薄因素,复原后的每股收益约增长了34倍,其收入和每股收益的涨幅与其股价30倍的涨幅非常吻合。因此,短期看,东阿阿胶股价走势与其业绩的相关性虽然表现得杂乱无章,但长期看却高度一致,过去的17年如此,未来的17年也一定会如此。
落脚到实践上,股指表现是全部个股涨幅加权平均的结果,做股票毕竟做的是个股。东阿阿胶上市后的17年,上证指数大概上涨了2倍多,东阿阿胶股价却上涨了约30倍。足见,大盘上涨对个股而言,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把握住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才能把握住其股价的长期走势。长期盈利能力既不取决于行业环境的短期变化和扶持力度的政策变化,也不取决于一次性的资产重组和题材概念,而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所独有的、长期稳定并难以复制的。这才是资本市场的恒久法则。
因此,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不是在短期任期内竭泽而渔,为短期业绩目标而透支企业资源,而应聚焦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育,以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投资者的第一要义是深入企业基本层面,及时发现并准确辨别出这种核心竞争力,谁能做到这第一点,谁就能在资本市场里游刃有余。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著有《消费品股票投资标准和实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