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数据·图表
  • A6:路演回放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不能让“能源替代”中断结构调整步伐
  • 央行或将综合使用价格型数量型调控工具
  • 降息后该如何重配你的资产
  • 玉米淀粉品种概述
  • 沪港通成了A股监管转型强大推力
  • 公用资源附加收费都去哪里了?
  •  
    2014年1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不能让“能源替代”中断结构调整步伐
    央行或将综合使用价格型数量型调控工具
    降息后该如何重配你的资产
    玉米淀粉品种概述
    沪港通成了A股监管转型强大推力
    公用资源附加收费都去哪里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能让“能源替代”中断结构调整步伐
    2014-1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满平
      □刘满平

      由于天然气价格越来越贵,而煤炭、石油价格一路走跌,大部分低端微利企业在重新改用水煤气。这种越来越突出的能源替代现象,大不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治理环境污染。依据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思路是“降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要实现这一路径,当前首要任务是对能源产品价格展开系统性、全盘性改革。

      国际原油价格自6月中旬以来呈现单边下行趋势,迄今已下降逾30%,接近4年来的低位。对石油和原油年消费量分别达到4.98亿吨和4.87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60%的我国来说,在长期饱受高油价之苦后,面对连续下跌的油价,最直观的好处是降低了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相当于给企业减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给消费者减负,增加其消费能力,两者对经济都有一定刺激作用。更深远的好处在于,如低油价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仅为扩大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提供良好机遇,还将大大降低油价成本对能源价格改革的制约,为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赢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我们在享受油价下行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 “能源替代现象”,这种效应很不利于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治理环境污染。

      由于不同种类能源的等效性,相互之间存在竞争性,这种竞争促使不同能源之间相互替代使用。例如,以原油为燃料的工业也可以使用天然气或者煤炭作为燃料;以电能作为动力的工业,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煤炭作为动力;以汽油作为燃料的汽车也存在着使用电能作为动力的可能,等等。而“能源替代现象”能否在实践中出现,主要取决于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按照国际通用的方法,根据热值计算各类能源的价格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价关系大致为1:1.5:1.35,各国能源价格体系的实际比价水平受到资源禀赋、市场结构、供需结构、政策干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我国现行能源价格体由于受行政垄断和价格管制双重影响,不同种类能源价格水平及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无法实现对优质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据测算,目前我国动力煤、石油、工业用天然气的比价关系为1:4.5:2.7,而美国为1:4.99:2.12。相较而言,我国目前的化石能源比价关系特征为:煤炭较油气价格偏低,而天然气较石油价格偏低,较煤炭价格则偏高。由此可见,假设在不受强有力的行政约束的情形下各种能源可以自由转换,那么,从成本角度看,用户的最佳选择肯定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如今,我国天然气价格节节升高,而煤炭、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两相一比较,肯定会产生“能源替代现象”。例如,在陶瓷大省江西,2010年之前陶瓷企业广泛使用污染较大的燃料——水煤气,后来随着天然气管网逐步进入,加上天然气燃烧效率较高,陶瓷企业纷纷改用天然气。但自2013年后,天然气价格越来越贵,而煤炭价格一路走跌,大部分低端微利的陶瓷企业旋又放弃天然气,重新改用水煤气。在用气大省江苏,这种能源替代现象更为突出,去年江苏天然气消费量增长6.5%,较2012年降低17个百分点。今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仅增长4%,天然气发电比例从31%降到27%。

      不仅化石能源之间可以产生“能源替代现象”,而且像水力、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海洋能和核能等非化石能源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之间也能产生“能源替代现象”。由于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来发展非化石能源成本很高,如果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较高,再加上国家对非化石能源提供补贴,还有一定的竞争性,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可行的。但要是煤炭、石油价格持续下跌,更多用户将会选择化石能源,即便政府给予补贴,非化石能源从经济角度考虑也还是亏损的,这种替代现象显然不利于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

      由最初的煤炭代替柴薪能源开始,到后来的石油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再到现在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从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世界能源正朝着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其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显著,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替代作用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由于我国仍是以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大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比重始终高达85%左右,2013年,煤炭、石油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91.2%,大体相当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鉴于煤炭和石油是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排放源,依赖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会产生大量的CO2、SO2等污染气体,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基于我国雾霾笼罩PM2.5指数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国务院日前提出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上,主要思路是“降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而要实现这一路径,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能源价格展开系统、全盘性改革,使能源价格全面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实现对优质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