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公司
  • 9:艺术资产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市场空前升温 公募基金热议牛市到来
  • 当私募遇上“新三板”
  • 赌徒的自我修养
  •  
    2014年1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市场空前升温 公募基金热议牛市到来
    当私募遇上“新三板”
    赌徒的自我修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赌徒的自我修养
    2014-1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于斐

      

      “真正的绅士,不会谈论离别的女人和错过的底牌。”可惜,在动物精神主导的金融市场上,绅士是个贬义词,底牌更是闻所未闻。擅长博弈的“理性”经济人倒是大受欢迎。

      2012年出版的“对冲基金市场奇才”(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一书集合了多位投资大佬的访谈。书中,普拉特这样道出自己对赌徒的偏爱:“我想找的人是:伦敦时间周日早上7点就爬起来,趁孩子还在床上睡觉,登陆一家玩扑克的赌博网站,专门和那些美国时间周六晚上回到家的醉鬼玩牌。我请的就是个这样的人。他经常每周日清早吃饭以前玩个五局十局。”所以,你以为危机常态化这件事是怎么出现的?

      遗憾的是,金融市场上赌徒常有,有操守的玩家却不常有。在其乐融融的牛市氛围中,倒也是时候强调一下自我修养了。

      1、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玩得最high的显然是各国央行。他们面无表情,讳莫如深,顾左右而言其他,却总能淡定的喊出“all in”震惊全场。在这个彩池里,央行既是庄家又是玩家,以一己之力带动全场。美联储压牌最大胆,手气也不错。日本和欧洲小伙伴各行其是,仿佛在验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其实结果是一样的”。天朝央妈盖牌许久,一出手果然技惊四座,资本市场激动地就像抓到了一手皇家同花顺。实践证明,面对QE,市场永远不会审美疲劳。

      有一个著名的数理范例,叫赌徒的破灭:“选取两名玩家并且让他们同场对垒,选取一个收益为零的游戏(比如抛硬币,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的赢利期望值都恰好为零)。一名玩家持有限的资金,而另一名玩家的资金是无限的。将此抛硬币游戏无限循环,则有限资金的玩家(在一系列小概率作用下)最终一定会破产。”

      这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模型,然而却和眼下的情况有着的高度相关性。央行俨然就是一个资金无限的玩家,所以不管逆风者如何操作结果都是必输无疑,最好的选择就是跟随央妈的脚步。但万一这真的是一个零和游戏怎么办?

      2、不要看太多的牌,而是应该盖掉更多的牌

      对于一向傲视群雄的对冲基金,2014年有点不给力。对冲基金经理Paul Tudor Jones和Michael Novogratz在5月表示,平静的市场让他们很难赚到钱。这理由找的简直太勉强,对冲基金又不是敢死队。不过数据显示,对冲基金今年的业绩真的蛮尴尬。

      11月23日,根据高盛的数据, 全球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不及标普500指数,并且出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亏损现象。三季度,仅有159亿美元新的资金流入对冲基金行业,远低于第二季度的305亿美元;2000多只资产管理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基金构成的“HFRI基金加权综合指数”下跌0.09%,相比之下标普500指数同期上涨0.6%。

      不过还是有人挣得体满钵溢,比如说投资印度的基金经理就是人生赢家。截至2014年10月扣除费用后投资印度的对冲基金平均上涨了41.9%。还在关注黑田东彦的QE?还在玩味美国的非农数据?还在猜测“新常态”的话里有话?也许,另辟蹊径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3、比对手活的时间更长就算赢了

      其实现在讨论复苏和衰退都没有太大意义,至今我们都没有解决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终极矛盾。微观层面上,我们需要多储蓄;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刺激消费。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呢?

      21世纪就像是一个节点,大家都在盘点所得,于是拉开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拼爹时代”。对于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未来是我们的,可是未来好像已经被过度透支了。比对手活得长是个优势。不过前提是大家还能上上班,种种菜,少拿退休工资等等。

      4、简单的事情总是难做的

      工业4.0的年代呼啸而至,似乎许诺一个没有冗余的美好未来,按需生产,按需发货。只是这个假设有一个严重的bug——需求好些年已经不是由消费者定义的了。制造业花了这么多年去个性化,再加上社交网络挟持,让所谓的消费者决定自己的需求真心不易。

      工业4.0也许不过是另外一种炼金术,祈望能点石成金,却到底绕不过能量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