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公司
  • 9:艺术资产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市场空前升温 公募基金热议牛市到来
  • 当私募遇上“新三板”
  • 赌徒的自我修养
  •  
    2014年1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市场空前升温 公募基金热议牛市到来
    当私募遇上“新三板”
    赌徒的自我修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私募遇上“新三板”
    2014-1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阳光私募机构的投资触角已经深入“新三板”,这个消息还是让人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

      根据媒体报道,首只投资新三板做市企业的私募基金——少数派新三板1号投资基金已经准备发行。该产品专门以新三板做市和竞价交易企业为投资方向,成为首家投资相关标的的开放式产品。

      在此之前,能够让投资者接触新三板基金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开户,或是通过投资PE基金来解决。前者需要个人500万以上的投资门槛,而后者发行的产品封闭期通常在3-5年。而现在,私募机构开始介入这个市场了,这是一股新的力量。

      私募为什么想到进入新三板市场,肯定是认为其中存在重大投资机会。

      一个现成的基本面数据是,新三板目前挂牌企业有1300家,其中交易最活跃的“采用做市制度”的68家企业——平均动态市盈率只有16倍,大概是创业板的五分之一,而平均利润增速也不见得低于创业板。这对于不少长期投资机构而言,显然产生了一个不错的“价值投资”的机会。

      当然,对于投资老手而言,还要问一个问题。这个价值机会的兑现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要等待新三板企业转板到创业板上,那么其中的时间成本是不小的。“套利”是需要机制打通和时间沉淀的,不计算价格的波动、转板的成功率。仅仅持有时间对于投资者而言是隐秘却实实在在的成本。

      如果不是转板,那么他们的投资着眼点又在哪里?

      根据少数派总经理周良的观点,除了未来转板可能之外,交易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流动性溢价也是他们投资的着眼点。

      根据相关资料,新三板今年8月启动做市交易制度以来,成交量迅速增加。做市企业的成交量从单周不足3000万元,到上周已经突破了2.5亿元。采用做市交易的企业也增加到了68家。而根据官方发言人的透露,新三板竞价交易制度也将在今年末或者明年初择机推出。

      周良认为,随着明年竞价交易制度的实施,投资者门槛的降低,流动性溢价有望不断提升。而目前13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仅有68家采用做市制度。由于做市商对挂牌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在做市前又需要自己出资金先买入部分股票。所以筛选出的做市企业,属于新兴成长行业居多,基本面确定性高,未来转变为竞价交易或者转板上市的可能较大。

      换言之,新的交易制度可能给投资标的带来更多资金,而更多资金可能催生更高的估值表现,这就是私募的投资思维的核心。

      当然,其中的潜在风险也很明白:第一,作为整体而言,交易制度的改变能否抬升起新三板的估值?第二、作为受托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否挑出那些有巨大估值上升空间的新三板股票来?

      不过,从产品创设的角度,新三板基金让我想起了三、四年前的一类创新产品——定增基金。

      当年采用定向增发发行的A股与如今的情况颇为相似。配售的股份有流动性不高(冻结一年),投资门槛高(初期要数千万)等缺陷,另外当时的股市系统性风险也更明显。因此,当时定增的配售总要打折,和配售时的价格相比,八折、八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都很普遍。

      同时,当时业内对于这类产品的争议也较大。争议焦点是,系统性风险和个股风险的问题。前者主要是担忧股市整体还要继续下跌,可能导致投资产品的系统性亏损。后者则是担忧部分定增企业未来经营不善的问题。但最终定增产品,作为一类新产品还是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上述两类风险确实都存在。甚至在2012年的股市低迷期,也确实造成了个别产品阶段性大幅亏损的情况。但总体来看,两类风险在行业层面都被化解了。系统性风险被明显的市价折扣和经年的盈利所抵消。而个股风险则被分散化的投资策略所抵消。随着日益发达的融资、分销网络的发展,定增产品的折扣逐步被分离出来,成为投资者的囊中物。

      市场的力量还是最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