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从中日两大企业家对话中的断环说开去
  • 当今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逻辑透视
  • 互联网金融最大意义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
  •  
    2014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从中日两大企业家对话中的断环说开去
    当今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逻辑透视
    互联网金融最大意义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中日两大企业家对话中的断环说开去
    2014-1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育琨

      在一波波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企业家千万要清醒:在醉心于管理之术的变化时,切莫忘了不同凡响的产品才是王道。更不能忘了企业“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个企业的生命链条。

      张瑞敏很有哲学功底,总是能提出一些新的管理视点。可是,企业“随大流”迎合市场无绝活无极致好产品就败,“不随大流”出绝活出极致的好产品就生。这是企业界颠覆不破的生命法则。在互联网思维一波波的冲击下,企业家千万要清醒:在醉心于管理之术的变化时,切莫忘了不同凡响的产品妙有才是王道。更不能忘了企业“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个企业的生命链条。

      以上是笔者近期读《张瑞敏与野中郁次郎谈的几件事》的一点感想。在微信上发了,获得一些企业家的认同。怕有偏颇,又把张瑞敏与野中郁次郎的对话仔细研究一番,又找来亚洲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的著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与《知识创造的螺旋》重读,感觉结论还算中肯。

      去日本参观百年企业,他们会聚焦产品并且不厌其烦地讲述他们是如何不断改善、不断精进的。而中国企业则是热衷于管理方式变革,热衷于追求新理念、新模式。海尔就是这样的代表。一个聚焦产品,一个聚焦管理方式,这两个极点的碰撞,会出现什么新东西呢?

      野中郁次郎是我很敬重的管理大师,他自己就是从企业地头上走出来的,接着又从日本企业持续创新的若干实践中,梳理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如何螺旋式上升,概括出企业保持冲锋势头的知识。而张瑞敏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个符号,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发展成为一个年收入1400多亿的公司,还能创造出不少流传甚广的智慧。“人单合一”、“自主经济体”等就是对当下中国企业实践有广泛影响的知识点。两个接地气的人的对话注定有意义。

      野中郁次郎醉心于发现不仅创造产品而且还能创造知识的企业。他对海尔很感兴趣的一点在于,海尔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去中心化的组织,而很多日本企业非常集中、中心化,灵活度也不高。这种对比的结果是他想要知道的。张瑞敏从这种对话中要什么呢?给我的感觉是,张瑞敏希望野中郁次郎能认同一个重大探索的意义:企业不“对付”员工,让员工去“对付”市场。

      张瑞敏说话很实在:员工要和用户博弈,而不要和企业、和领导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真正体现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每个人都面向市场、为用户创造价值。为此,必须把传统的管理层去掉。海尔现在就将近一万个管理人员去掉了,不要管理层。不仅仅是扁平化的问题,而是让所有员工都听命于市场,不听命于传统的领导。所谓人人都是CEO。只是张瑞敏从“对付”上级还是对付“客户”的角度提出问题,有点堵,给人把员工当炮灰的感觉。

      对“让员工去对付市场”这个新奇的说法,野中郁次郎始终没有明确表态。他更重视这个过程背后的理性,即这个假设是通过什么具体流程提升公司整体力的。做企业,仅仅把每个员工的价值、能量充分发挥出来还不够。因为这还是发散性的,没有聚合,没有聚焦,还形不成整体力。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野中郁次郎的着眼点在企业整体力,而张瑞敏的着眼点在分散的自主经济体的生存力。

      客户给员工发工资,听起来很动人。可是,如何有操作价值呢?是让小微集体去单兵独斗吗?是在多长的周期内实现呢?显然这不是几个月或一年就可以呈现结果的。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组织才有系统化的必要。苹果和小米这种非常网络化的公司,有许多财大气粗的项目组或海盗船,同时也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能去系统化整合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平庸与不凡的分野是,到底为了迎合今天市场而活,还是为了创造生活、创造顾客、创造市场而活!

      张瑞敏与野中郁次郎的交流是有断环的。野中裕次郎在问,如何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反馈链,把内场域与外场域链接起来并推动向上。而张瑞敏醉心于海尔探索的几个知识点,甚至还提出与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有本质的不同:阿米巴是在一个整体组织下的科层制的项目组,海尔是直接面对市场的有活力的自组织。

      脱离产品创造而谈哲学,可能是条不归路。日本企业注重在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过程中,让改善的知识涌现出来。野中郁次郎很懂这一点。可是,他为什么不跟张瑞敏讨论海尔的最终产品呢?最终产品是最能体现一个企业初发心和愿景的载体呀。

      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这是在说生命法则,也是在说做企业的根本大法。对于企业生命来说,产品是企业道生之的原点。这往往是创始人的初发心,或被确定为企业的愿景,只是常会被雾霾浊浪玷污,需要厚德来蓄养。

      现实中有两类有限公司:一个是企业家、高管、员工的生命有限公司;另一个是实体企业有限公司。做企业的厚德在于,可以把个人生命有限公司与实体企业有限公司打通,个人生命赋予企业以生命。稻盛和夫是无意识地把这两类公司链接得最好的经营之圣,他把京瓷的目的,定位成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幸福。这就是养育生命的厚德。

      企业以客户心为心,员工与客户经过内外广泛的共振,会形成一个产品的概念设计,通过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的匠心匠魂,就会形成不同凡响的产品,这个分分钟灵动极致的产品,就是“物形之”的针尖产品,可以一针刺破天。

      经由“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就会有“势成之”,就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整体力聚合的场域,有可能倾个人、公司、宇宙的能量来打造公司的妙有。

      巨变的时代,少则得,多则惑。千万守住生命法则。

      (作者系五洲联盟商学院执行董事,百年企业研发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