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因为难以弥合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现代银行出现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化。而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传统金融业重建信用体系,有效控制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金融业存在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意义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可也正是信息不对称和企业的趋利性,导致金融业出现违背初衷,脱离本源的趋势。为此,金融业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问题,才能回归本源,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投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虚拟经济则是虚拟资产创造与流通形成的经济活动,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收藏业等。
从两者关系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虚拟经济在经历了早期的闲置货币资本化(闲置货币成为生息资本)、借贷行为中介化(生息资本社会化,由此产生银行)、实物资产证券化后,已进入到当代金融工具创新化、金融资产国际化阶段。这使得虚拟资本及其交易的规模空前扩大,存在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超前发展的趋势。当这种非均衡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边缘化和虚拟经济泡沫化,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虚拟经济的发展难以为继。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两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突然倒闭,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毁灭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便是这样的恶果。
痛定思痛,各国纷纷提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口号,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例如,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欧盟强调要依靠创新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等等。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经营困难,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剧烈的国际环境。基于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重要作用及其发展现实,让其回归本源,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刻不容缓。正如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所言:“真正的好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还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
金融的本质是充当资金融通的中介。资金供需双方之所以需要金融机构充当中介,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企业信息搜集和甄别的难度和成本,给贷款业务带来极大的风险。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金融企业的趋利性促使信贷资金“脱实向虚”,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出现货币存量高企下的“钱荒”现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原因,偏好“贷长、贷大、贷房、贷垄断、贷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中小微企业虽然具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却因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陷入了“想贷也难”的境地。为此,专家学者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建议,央行也推出了“定向降准”等政策措施,试图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但由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特征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在商言商的现实使得商业银行仍缺乏落实这些政策建议的内在动力。原因就在于,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动力取决于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外部的竞争压力。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外在竞争压力不够,责权利不统一,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就很难落到实处。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现实问题。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革命性技术,难以弥合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现代银行出现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过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出现脱离其本源的趋势。而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传统金融业重建设信用体系,有效控制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技术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消除信息不对称这个最大障碍创造了条件。
由此,为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充分体现金融业的社会属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快推进金融互联网化便成了关键所在。事实上,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服务,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也已非常清晰:第一,实现金融业务轻型化、移动化,降低经营成本;创新金融与商业相结合模式,向消费者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甚至免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宝;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挖掘积累客户数据的能力,重建信用体系,降低金融风险的不定性,创新物联网金融、微金融等模式,发展普惠金融,切实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渗透能力强等优势,创新金融理财、保险产品,满足小额资金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消费者的金融选择权,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参与、体验、娱乐等附加利益。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