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财富
  • A6:路演回放
  • A7:研究·市场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全球化退潮与危机演化联袂夹击俄罗斯
  • 古寺“功德箱”竟成景区“小金库”
  • 挖掘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增长点
  • “老大”之争
    折射转型之难
  • 杠杆操作: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  
    2014年12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全球化退潮与危机演化联袂夹击俄罗斯
    古寺“功德箱”竟成景区“小金库”
    挖掘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增长点
    “老大”之争
    折射转型之难
    杠杆操作: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挖掘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增长点
    2014-1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本次会议提出的新概念,依据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以上海自贸区为龙头的国内自贸区阵营扩容将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最主要牵引力量,以“一带一路”为动脉打造出的对外开放升级版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宽绰的增长点。

      □张 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动力转向新增长点”作为新常态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意味着,除了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推进简政放权及扩大对外出口等传统举措外,许多新的增长力量尤其提振消费、优化经济空间格局和资本输出三大劲旅将强势植入和作用于国内经济肌体,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决策层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

      从理论上说,消费应是能支撑经济增长最持久、最可靠的动力,也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最具潜力的板块。然而,长期以来近乎固化的投资尤其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却形成了对消费的强大“挤出效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今依然非常羸弱。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拉动GDP增长45%,但目前只有35%,不提美欧,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振消费首先要让居民“能”消费,即提高民众收入水平。而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显示,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由1995年的51.1%下降到目前的46%,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必须通过塑造劳动者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及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等手段增大居民的消费能力。

      让居民“愿”消费从而打造消费升级版是培植消费动能的关键环节。迄今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仍以模仿性排浪式消费为主,热点比较集中,但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将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未来通过创新消费市场可有效地激活消费潜能,如通过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加强农村电商配送以及加快健康医疗和企业监管等大数据应用等扩大信息消费;通过推广节能产品、修建城市停车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给予奖励等扩大绿色消费;通过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等稳定住房消费;通过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优化乡村旅游基地设施升级旅游休闲消费等等。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本次会议提出的新概念。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3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化水平,会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目前,新型城镇化正在全国62个市、县和安徽、江苏两省试点,农村土地制度试点也在28个省(区、市)58个地区展开,两项改革试点未来两年内很可能在全国推广,其为经济增长拓展出的新空间不难想象。

      以上海自贸区为龙头的国内自贸区阵营扩容将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最主要牵引力量。2014年,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数量逾1.2万家,超过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年的注册总和,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比2013年增长了10倍。更重要的是,围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上海自贸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据悉,在广东、天津和福建三地自贸区落地试验方案中,有70%至80%的内容将与上海自贸区一致,其他20%至30%的内容将体现当地特色,广东自贸区将在土地金融创新、海关通关、金融改革等方面有超预期表现,福建自贸区将在加强两岸经贸关系方面有超预期政策,天津自贸区将在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方面有超预期尝试。这种竞争与互补模式的自贸区格局,打造出的不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增长极,更有各自经验推广所产生的全国性红利。

      与自贸区并行,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空间优化棋盘上的另两个重要棋子。除了通过建设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示范带、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打造江湖关系和谐的生态廊道从而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外,长江经济带上区域经济之间将迸发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巨大能量。在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中,首都经济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基地、首都经济圈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及京津冀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四大板块将闪亮登场,京津冀城镇协调与共振动能将渐次释放。

      无疑,以“一带一路”为动脉打造出的对外开放升级版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宽绰的增长点。一方面,中国将依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规模达l000亿的“丝绸基金”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础设施所需要的投资,在惠及当地国家与民众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将实现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升级,并将有力带动国内过剩产能的消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以高铁建设为例,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需建高铁总长为1万公里左右,而铁路行业钢材需求量占钢铁需求总量3%左右,修建一公里高铁需要钢材3000吨,是修建普通铁路的10倍,这样,高铁出口就能帮助国内钢铁行业消耗一些过剩产能,同时,高铁输出,还能拉动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电显示制造、电子信息等的出口。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并不仅停留在资本输出层面,而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这些已在建和实施的自贸区都处于“一带一路”之上。未来更多打上中国标签的自贸区会如同璀璨的群星遍布于世界经济浩大版图的各个方位,拉动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势能将变得更加强大与坚实。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