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财富
  • A6:路演回放
  • A7:研究·市场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融资成本近两成 P2P股票配资谁敢玩
  • 信托中介“触网”难掩违规嫌疑
  • 探索转型方向 中信信托推出消费信托平台
  • 布局跨境资金运用 中民投牵手赛领资本
  •  
    2014年12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融资成本近两成 P2P股票配资谁敢玩
    信托中介“触网”难掩违规嫌疑
    探索转型方向 中信信托推出消费信托平台
    布局跨境资金运用 中民投牵手赛领资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中介“触网”难掩违规嫌疑
    2014-1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裴文斐 ○编辑 于勇

      

      互联网的介入对各大行业造成挑战,信托公司也不例外。

      信托一触网,就打了相关信托法规的擦边球。一是信托100推出的“拆分信托收益权团购”模式;二是打出“理财大超市”旗号,挂出各类信托产品吸引投资者,令银监会今年新发99号文中关于“禁止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计划”难以落到实处。

      一些互联网公司认为,2015年信托与互联网的趋势就是去中介化,用互联网技术代替信托合同必须面签等监管要求。不过,监管层人士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互联网创新固然好,但依然对监管文件有所违背。

      信托去中介化

      多盈金融总裁方瑞典指出,2015年信托与互联网的趋势就是去中介化。

      “互联网旨在搭建平台,投资者在网站点击心仪的信托产品,该产品所属信托公司的理财经理会在线服务客户,信托公司不需要自建直销团队。”方瑞典说道,“不会效仿银行、第三方理财公司,拒绝共享客户信息。”

      信托网CEO姜民伟认为,互联网公司可以借鉴证券、保险的经纪人制度解决客户流失问题,让互联网公司充当信托公司的经纪人。

      “我们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不改变客户的最初来源,客户永远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客户,废除过去一年一算、一单一算的做法。”姜民伟告诉记者,“同时,我们也不希望互联网只往平民化方向发展,互联网也可以维系高净值客户群体。”

      此外,姜民伟指出,以现有互联网技术,信托产品的推介、风险揭示、大额资金支付、签订合同录音录像完全可以在线完成,符合监管要求。“券商已经完成了远程开户,信托产品合同已经没有必要执着于面签。”

      记者观察到,目前此类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窜出,他们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也比较简单,每卖出一单产品收取2-3%。的提成;如果某些信托公司愿意加深合作,可以在网站上开设品牌旗舰店,当然收费也更高,一般在20万至50万不等。

      不过,监管层人士对此颇有异议,有地方银监局人士表示,互联网创新固然好,但没有领会监管文件的精神。

      “银监会禁止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计划,更何况信托合同必须线下面签、保证录音录像是希望投资者对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是加强投资者教育的一部分。”该人士指出。

      信托望引入电商模式

      信托公司不愿放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繁荣,部分信托公司开始布局移动端,并在互联网领域进行探索。

      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上海信托等信托公司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手机应用,上述公司的手机客户端均包括已购产品投资交易情况、新发产品信息,同时接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申购赎回功能。

      “设计自己的移动端应用开发,把信托经理流程审批、客户管理、公司内信托产品受益权转让服务融入其中,增加高净值客户黏性。”一信托公司部门负责人指出。

      另外,陆家嘴、兴业信托等多家公司开始陆续借助官方微信平台推介公司新发信托产品。

      “按相关法律法规,信托产品有私募性,不能公开宣传,但微信是以点对点形式,符合监管要求,又能达到推广效果。”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不过,部分信托公司希望在互联网创新上更进一步,有信托公司人事向记者表示,未来信托公司会借鉴电商模式,在符合法律法规情况下,启用网上交易平台。

      “目前华宝信托、上海信托、平安信托等拥有现金管理型产品的信托公司启用网上交易平台,但是产品还比较单一,支付也比较薄弱,未来可能引入在线预约、产品对比等功能,带给客户更便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