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路演回放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路演回放
  • 10:评论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海外
  • 全球能源版图重绘 油价大战引爆核裂变
  • “我的票据理财提不出来了!”
  • 现在还该不该进场
  • 外论点击
  • 取消停板制度与T+1交易
    时机或已成熟
  •  
    2014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评论
    全球能源版图重绘 油价大战引爆核裂变
    “我的票据理财提不出来了!”
    现在还该不该进场
    外论点击
    取消停板制度与T+1交易
    时机或已成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取消停板制度与T+1交易
    时机或已成熟
    2014-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肖玉航

      

      随着沪深股市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化的交易制度亟待跟上。

      自沪港通运行以来,A股保持着历史上较大的市场成交,深沪两市单日成交总额一度突破万亿。透过市场看本质,在现有市场交易背景下,特别从遏制新股人为热炒、投资者选择权透明等方面来看,笔者以为取消涨跌停板制度与恢复T+0交易制度,已时不我待。

      看近期的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及后期的连续涨停,使涨跌停板制度在某种层面上体现出一种人为干预市场的特色。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对于新股首日上市及二级市场股票并无停板制度的限制,这一方面可体现市场交易过程中多空双方博弈的真实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使投资者有了在当日的选择权,因为目前机构投资者可通过股指期货顺势做多或逆市做空,显然制造了非公平。

      A股热门重组股成飞集成,近期复牌后连续跌停,投资者选择性变得较差。市场研究发现,投资者的质疑集中在信息披露环节上。成飞集成11月18日披露,公司于11月17日获悉,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将于近期对公司本次重组事项出具批复意见。而在最新公告中,中航工业11月17日收到国防科工局有关成飞集成资产重组中所涉军事项目复函国务院国资委的抄送件。该抄送件认为,重组方案实行后,将消除特定领域竞争,形成行业垄断,建议中止本次资产重组。随后,如约复牌的成飞集成股价暴跌,截至上周三,股价已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停。更为严重的是,重组失败的消息让股价缺乏了支撑,成飞集成近日的成交量、换手率都非常低,虽然18日打开跌停板,但其进展依然困扰着投资者。

      不妨来看一下香港市场投资人对品种的选择权。上周四,比亚迪H股盘中暴跌,跌幅一度高达46%,收盘跌幅近29%。单日跌幅或创该股历史最深纪录。比亚迪A股也跌停,很显然,涨跌停版制度使A股投资者在面对存在重大问题或风险时,失去了更低价位的选择权。国际资本市场对于风险与收益的选择权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公平交易的特征。香港市场T+0交易使得当日投资判断有了选择权。如某股票在当日股价出现偏离,则有当日购入的投资者通过买入或卖出形成价格的博弈,而T+0也并未造成很显著的成交量能,港股多年来成交量保持在500至700亿港元的水平上,市场品种差异化显著,体现了优胜劣汰机制和完善的退市机制。

      同样无涨跌板限制及实行T+0交易的纽交所的近期数据显示,单日成交额均保持在200至300亿美元之间,最高也仅为443亿。由于国际投资者对股票投资通常保持着相对理性,因此其总体投资者的博弈程度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估值或健康运行。事实证明,只要证券市场趋势没有改变,任何交易制度对市场趋势的发展并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1993年和1994年,我国A股实施T+0交易制度,但宏观经济面的通胀及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沪综指还是大跌。因此,笔者认为推行T+0交易制度可活跃市场交投及投资者止损、止盈,提供为当日投资失误而改正的机会,有利于新股上市首日的多空争夺与市场化定位,其对市场总体趋势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在股指期货波动、套利模式增加且波动性较强的A股市场,现行的T+1交易制度,明显暴露出交易制度的缺陷。因为股指期货、ETF套利、融资融券等新型交易手段都大大利于机构投资者,而中小投资者则无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当日对冲。在去年的“8·16”光大证券事件中,大机构投资者可运用ETF套利资金对冲风险与收益,而当日买入的中小投资者,就失去了止损机会。因此,从公平交易及市场自身修复的角度而言,在股市规模、套利模式、对冲机会等变化较大的现阶段,推出T+0交易制度没有技术与法律上的障碍,时机相对成熟。

      从量能变化、新股扭曲式人为交易利用、保护投资者利益、体现三公原则的角度来看,沪深股市退出停板制度与T+1交易模式,或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前提。这样做,短期或有冲击,但从中长期市场来看,对于股票估值博弈、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等都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新华社 望智库特约研究员,资深市场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