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追问企业国际化的生命链条与逻辑体系
  •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 千古兴亡说货币
  •  
    2014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追问企业国际化的生命链条与逻辑体系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千古兴亡说货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2014-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八十六

      □孙 涤

      创新——“护城河”——避免竞争——稳定的高回报,企业创新的这个逻辑,为绝大多数经济理论和模型讳莫如深,却是企业创新的常态。政府有责任提供法律上的保护,以产权、版权、专利和著作权、品牌使用限定等,来帮助创新企业营建“护城河”。

      二十年前,笔者在引介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及方法之初,就论述了他的“护城河”观点。“护城河”所指究竟是什么?所有创新者,尤其是创新企业,都会有他们的理解。

      上期我们提出企业创新的两个关键问题紧密相连——创新企业最难之处在哪里?企业创新图的是什么?创造出一种大幅领先并适销于市场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团队合作。这与个人的创新大不一样,耳聋了的贝多芬、沮丧挫折中的梵·高、几乎癫疯的尼采、被社会唾弃的斯宾诺莎,这些创造性个人即使深陷孤寂,还能励蹈奋发,创作传世不朽的杰作,企业却无法黑夜孤星般地留下痕迹。

      你不难发觉,HP、梅塞迪斯—奔驰、罗斯-劳斯、莱斯兄弟……都是两个人的名字,即使苹果电脑,乔布斯也是依凭伍兹尼亚克才得以开创的。创新企业的能力,最核心的也包括两种——想象力和执行力,而独到的直觉感悟和理性分析,历来分布在不同的人脑里。有人擅长右脑,有人擅长左脑,即便不是绝对的,特长总在其一,相得益彰的企业合作,因此至少需要两个人的互补,创生出轰轰烈烈的实业。

      那么,企业靠创新立足后,怎样吸引其他能人加入团队?照硅谷的行话说,靠什么吸引第20名员工,为企业扩展成长效力打拼?

      巴菲特的“护城河”,以笔者的理解,是指有独门的买卖(技能、发明、流程、品牌、资本规模、同权威势力的关系等带来的)的企业,有效地把同业竞争屏蔽在外,可长久享有稳定的超常利润流(stream of economic profits)。按巴翁的见解,无论市场是起是伏,在“护城河”保护下的企业,不必在价格上循环地缠斗厮杀。景气坏,它不会出血出局;景气好,其市场份额水涨船高。与企业经营无关的宏观经济条件,比如说通胀,会抬升企业无形资产,使你的投入能坐享额外收益。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投资对象。说得不动听一点,“护城河”不过是个委婉的说辞,就是避免竞争的垄断机制,能保障企业稳定和长期获得超常利润。

      然而,我们只需问一问,设若创新不能形成企业的“护城河”,不能带来稳定超常利润的前景,竞争创新者为什么甘于犯难冒险?投资者为什么敢于风险投资期,期待创新活动日后的超常回报?又有哪个有才干的人宁愿忍受高昂的机会成本,加入合作来为它效力?市场上有些企业的股票,市盈率高达50以上、超过500,甚至可说无穷大,而它眼下的净收益极小或是负的,你就不难明白,公众在期待的,实质上就是该企业的创新将带来长期(超过十、二十年)回报远超市场均衡水平。这个目标,是每个创新企业在孜孜追求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愿景。

      创新——“护城河”——避免竞争——稳定的高回报,企业创新的这个逻辑,为绝大多数经济理论和模型讳莫如深,却是企业创新的常态。经济学的主流解释,把完全竞争的市场看成理想状况,每个企业占有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为了销售同类的产品只在价格上缠斗。这类竞争,注定会把利润竞逐殆尽,让企业日复一日地在生存线下挣扎。我国众多企业,由于没有创新能力,无法构筑起“护城河”,多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末端。三聚菁胺毒奶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的恶例。固然有不少不肖的经营者,但连蒙牛、伊利一类有声誉成规模的企业,也不得不卷入十分可疑的蒙混掺假作业才能避免破产出局,不能不教人怀疑,“充分竞争比拼价格”,经济学主流假设所标榜赞许的,是不是大家想往的理想境界?

      针对创新的解释,在经济学体系里至今还没有称得上是完好的模型,其原委有技术层面的,(比如,约束集和解集缺少了凸性的假定就无法求得极值解,)也有观念价值层面的。在此意义上,经济学理论可说仅是一种“老年学”,只用来说明企业过了成熟期后的运行规律,各种要素的使用进入报酬递减阶段,以便满足其凸性假定的分析要求。然而,不管个人的还是企业的创新,企业在创生成长时期,边际报酬有可能处于急速递增阶段。正是对这个美妙阶段的经济行为变化规律的解析,才最有意义也最具挑战性。好比是青少年阶段,尽管企业通常规模弱小,却是一辈子最精彩、最具活力、最令人振奋的时段,最能标志一个社会在蒸蒸日上活跃,还是在陈陈相因衰滞。

      至于垄断如此臭名昭著,当然是有其原因的。人们一谈到垄断,硕大体积的恐龙形象油然而生,它靠的是仗势欺人,以其财势规模或对公权力的操控来扼杀竞争,其中最有害的要数遏阻创新。这与创新企业基于技术和流程的创新带来的实质变革所营造的“护城河”,有着全然不同的内涵。

      创新受到大众的称许,不但能使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还在于它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这也是社会愿意积极保护创新行为的一大原因。政府有责任提供法律上的保护,以产权、版权、专利和著作权、品牌使用限定等,来帮助创新企业营建“护城河”。

      无可讳言,真正创新而能获得真实成果的,是极少数,而且创新回报的分配,也极不均衡。千百个人投入创新,报酬几乎被一、两个成功者囊括。这说明了创新行为永远面对的巨大风险,说明了面临创新的机遇,人们为什么多半选择畏葸不前。因此,企业创新,一如有创造力的个人,供应永远是稀缺的。下期我们拟以一些个案,例如Tesla汽车的创新经历来探讨风险取舍的问题。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