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追问企业国际化的生命链条与逻辑体系
  •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 千古兴亡说货币
  •  
    2014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追问企业国际化的生命链条与逻辑体系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千古兴亡说货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2014-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陈鸿斌

      日本企业要确保“走出去”取得成功,就必须同时在人才战略上也实施“走出去”。可惜,能这么认识问题和采取对策的日资企业寥若晨星。在人才问题上自以为是的盲目自信,正在使日资企业付出巨大代价。

      由于日本人口不断减少,国内市场日益逼仄,企业只能向海外寻求发展天地。全年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已达21.6%,创下历史新高,尽管近年来日元汇率不断下降,日本企业“走出去”却已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

      日本企业走出去,首选无疑是邻近的亚洲国家。据英国欧睿信息公司预测,2014年至2020年,中国消费额将猛增52.9%,越南将上升37.6%,印尼的增幅则在34.6%,这对日本企业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仅以汽车工业为例,这是日本目前仍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少数支柱产业之一。去年,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和富士六大汽车企业在日本的销量仅315.88万辆,而在中国则销出了325万辆,中国市场已超越日本市场,而日系车在中国汽车市场所占份额还明显低于美、德。

      2013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下滑0.55%,虽然幅度不大,但毕竟是难望1990年777.7万辆的项背了,而同一年在中国市场销量则增加了15.3%。近年来,日本企业为了避免投资过于集中在中国,实施了所谓“中国+1”战略,以便分散风险。就汽车产业而言,日本国内市场就是上述战略中的那个“1”。

      日本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肇始于2011年3月的大地震。从那时起,日本外贸持续逆差,即便从安倍重新上台以来日元已贬值30%以上,局面仍无改观。去年9月以来,每月入超额高达1万亿日元,这已成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尽管近年来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但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独一无二,日本主要大企业的对华投资仍保持相当力度。

      上海自贸区启动伊始,三菱东京UFJ、瑞穗集团和三井住友银行等三大金融机构均在自贸区设立了支行,与美国花旗银行和新加坡星展银行共同成为首批入驻的外资金融机构。三菱东京UFJ在去年4至9月的半年时间内,贷款额高达11289亿日元,其客户几乎均为在华日资企业。在日本,银行存款利率几乎为零,而在中国,估计该行每年的手续费收入等就接近1000亿日元。对该行来说,在中国市场的获益仅次于美国。尽管日本舆论整天在“妖魔化”中国,但企业家还是在商言商,尽力从市场角度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由于中国和东盟早就建立了自贸区(FTA),日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可行销东盟国家,反过来在东盟生产的产品也可进入中国市场,这就有利于日资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而日本不愿使用这一全球通用的表述,却推出一个所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EPA)”,欲以此来抗衡中国。在关键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本根本无意推进,于是中韩捷足先登,结束了实质性谈判,这等于在倒逼日本企业。

      但日资企业走出去也面临诸多问题,最苦恼的是缺乏人才。许多赴海外担任日资企业老总的高管,往往是在国内忙到最后一天,在对驻在国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匆匆走马上任。新老总人生地不熟,只能萧规曹随,按既定方针经营,这怎么能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而等老总上任后慢慢熟悉情况,逐渐摸到门道,市场早就变了。

      其实,日资企业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当地聘请高人出任总经理就是了,可这涉及日资企业对当地人才的信任度问题。很多日资企业从国内派往驻在国就任的高管,根本不比当地的管理人才优秀到哪里,但日本企业就是要从国内派遣,哪怕根本没有合适的人选,也要矮子里面拔将军。且不说能否胜任,就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也很划不来。从国内派过去的老总好容易对企业和当地的市场情况有所了解,转眼任期届满,其后任又要再次从零开始,如此循环不已。

      在人才问题上自以为是的盲目自信,正在使日资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日资企业的人才再优秀也难以受到提拔重用,玻璃天花板使得日资企业的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日资企业,于是一些缺乏创新战略的日资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往越南、印尼等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这样的企业只能徘徊在低端圈子里而无法上档次。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中国市场颇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衣库公司。截至去年8月优衣库已在中国开设了225家门店,其目标是最终达到1000家。优衣库所有的中国门店负责人均为中国人。因为该公司老总明白:中国精英的能力根本不在日本人之下。

      日本企业要确保“走出去”取得成功,就必须同时在人才战略上也实施“走出去”。可惜,但能这么认识问题和采取对策的日资企业寥若晨星。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