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追问企业国际化的生命链条与逻辑体系
  •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 千古兴亡说货币
  •  
    2014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追问企业国际化的生命链条与逻辑体系
    为企业创新变革营建“护城河”
    可惜,优衣库只是个例外
    千古兴亡说货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千古兴亡说货币
    2014-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晓晖

      古话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金库里有多少金银储备都仅仅是“险”,而政府的信用才是“德”,才是货币最根本的支撑。无德而恃险,适得其反。钱得给天下用才是钱,江山才能永固。保护财产私有,保卫权利公有,才是纸币最根本的支撑。

      《北平无战事》很有意思,哪里是无战事,分明是云谲波诡,暗流涌动。各利益集团钩心斗角,小厮们在前台掐把式,大佬们在后台掰手腕,最终少壮派无力回天,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党国分崩离析。但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军事,而在失去了民心。最失民心者,一是战后接收,五子登科,二是币值改革,肆意掠夺。

      实事求是地说,国民党也曾有过比较成功的币制改革。“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认识到,如果不改变银本位制度,金银数量势必约束经济发展。所以,欲强国力必改货制,以发行纸币来打破银本位的约束。酝酿良久,于1935年开始币制改革,发行了与美元、英镑挂钩的法币,当时1法币兑换1银元。虽然日本反复阻挠,但法币还是顺利发行了。

      但是,“七七”事变后,大部分资源区、经济发达地区先后被日军占领,贫瘠的国统区哪里来的钱呢?增加税收怕引起民众不满,就靠隐形的加税——通货膨胀。1937年抗战前,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发行额已达5000亿。为了抗战,人民缴纳了巨额的铸币税,也顺便为国府上上下下的腐败纳捐。

      光复了,内战开打,百姓又接着纳内战税,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以上,等于抗战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就是天文数字了,一口袋法币换半口袋红薯,币制几乎崩溃。少壮派想以反腐促币制改革,没想到币制改革反而加剧了人心的离散,当局强制小门小户将金银兑换成法币,但真有大量金银的大户又动不了,打老虎最终打不下去。

      回眸看,“国府”对货币的认识太狭隘了,以为有了金银做库存就可支撑币值,其实金银只是技术因素,本质上说,政府信用才是货币最根本的支撑。而金圆券背后却是个腐败政体,抗战后的经济千疮百孔,接收之时又五子登科(房子票子金子车子婊子),再加上军事上节节败退,此时政府有何信用可言?古话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话出自大军事家吴起之口,实在意味深长),金库里有多少金银储备都仅仅是“险”,而政府信用才是“德”,无德而恃险,适得其反。一个失尽人心的政权不可能靠军警宪特维系下去。本质上说,国民党是输给了自己。

      历史上的明朝也有点类似,如果说国民党是利益集团的横征暴敛,而明朝则倒霉在历代皇帝“私天下”的小心眼儿上。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当过叫花子的缘故,明朝历代皇帝都遗传了贪吝的基因,尤其万历皇帝,每天晚上都要太监扶着他去银库看一遍才能睡得着觉。他们都非常重视小金库建设,渐渐地,国库的银子都变成了内帑(皇帝的私财)。而皇帝从来不花内帑,也不肯放贷生息,刺激生产,于是就通货紧缩,国库没有钱,民间就业难,只好裁员下岗,结果有个邮递员下岗了,他叫李自成。下岗的多了,造反的也就多了,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活脱脱大明版的瓦岗寨,皇帝呢,一边镇压,一边欠饷,国内剿逆欠饷,山海关抗清将士也被欠饷。俗话说,吃粮当兵,当兵的拿不到军饷,那玩意儿好得了么?于是,崇祯皇帝在景山自挂东南枝了,几千万两白银都送给了李自成。当崇祯皇帝一剑斩去长平公主左臂,“奈何汝生在帝王家”的时候,何等凄楚?

      话说回来也活该,正应了那句话,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怎么这么想不开呢?有国才有家,国都没有了,内帑的银子再多,不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国破必定家亡。说起来,多尔衮真该感谢大明历代皇帝,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大兴土木,合着都是给我攒钱呢。

      说来说去,通宝流通起来才是宝,像万历皇帝那样把银子浇成大坨藏在坑里不叫事儿,钱得给天下用才是钱,江山才能永固。保护财产私有,保卫权利公有,才是纸币最根本的支撑。因为纸币不是金银币,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而纸币毕竟是印刷出来的,必须靠国家信用来支撑,这个信用,就是民心。

      改革开放之初,特别羡慕有外币的人,对倒腾外币的贩子都崇拜几分,看他们很内行地把美钞抖落得哗哗响,一边鉴别真伪,一边逡巡四顾,提防有人抓他们。现在不同了,拿着人民币就能走遍东南亚了。看来,人民币走向世界,将来跻身世界货币,真的是并不遥远的中国梦。这是值得我们额手称庆的事。从历代通宝袁大头法币到如今,哪个有过如此的风光?但是,这个过程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一是要更加市场化,真正实现市场主导经济;二是要与世界的观念融合,互相尊重,取别人之长,走自己的道路,介绍中国的价值观,人家接受了咱的价值观,才可能接受咱的货币。

      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将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到时候都花中国票了,还打什么仗?吃茶讲道理,有话好好说。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又何止是中国人的梦想呢?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