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不偏不倚
    最难拿捏
  • 华为颠覆式创新:发现成就N个霍去病
  • 特斯拉“酷”车领跑市场的秘籍
  • 人心变得有多快,市场预期变得就有多快
  •  
    2015年1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不偏不倚
    最难拿捏
    华为颠覆式创新:发现成就N个霍去病
    特斯拉“酷”车领跑市场的秘籍
    人心变得有多快,市场预期变得就有多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特斯拉“酷”车领跑市场的秘籍
    2015-01-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八十八

      □孙 涤

      企业创新而能臻于成功,还是有些普适规律的。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之所系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怎样围绕技术突破营建起“护城河”;另一类是怎样创建有作为的团队。而团队的建立甚至是“护城河”的前提条件。

      前不久,特斯拉汽车发布信息,称公司在零排放清洁交通实用半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将推出的新款车可持续行驰400英里,足以从旧金山开到洛杉矶。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进展。要是它能同时解决充电时间和便利的问题,想不成为人们的新宠也难。特斯拉车的设计很酷,加速奇快(电动引擎无须吸入氧气,急速充分燃烧汽油以便产生爆炸性的动力,所以相对于内燃机,急剧加速要容易得多),都是卖点,却不是它技术大幅创新的要点所在。

      特斯拉成功回答创新企业的第一个问题:在技术上有实质性大幅突破而不只是小打小闹。特斯拉抓住了时代强烈关切的发展瓶颈,开发和应用新的清洁能源。奔驰公司采用了它的电池和动力系统、丰田汽车购买了它的引擎、通用公司成立研究团队专门跟踪它的创新做法、以及特斯拉被评为2013年度最佳车辆,你不得不信服,特斯拉在工程技术上的确领先。

      第二个判别标准——对目标市场来说,开创企业的时机是不是对头?2010年初,特斯拉敏锐地抓住契机,从联邦政府能源部拿到了4.65亿美元低息贷款和补贴,对一个新创企业,获得了极大的推助力和市场信心。

      在第三个问题上——能不能营造起“护城河”,在一个方兴未艾的市场里占有很大的份额?特斯拉抢占跑车市场,以超过十万美元的价格先推出Roadster。从2008年至今,卖出不过区区上千辆,却赢得了声誉、研发资金和风险投资家的信心;接着它又开发出比较便宜的S型房车,2013年卖出了两万辆,从而扩大了市场。

      第四个问题——能否建立起创新团队?马一龙技术和销售并重,他本人就通晓两个领域,敦促团队要以精英部队自命,引领潮流而不是追随市场。这和乔布斯的风格如出一辙。在销售上,特斯拉对把开创出的新产品有效交付给客户增进客户的价值,雄心勃勃。它创建自己的销售体系,不通过独立经销商来销售,而是直接掌控整个销售队伍,这与汽车行业借手销售中介的传统很不一样。因而,特斯拉不但对建立和强化其品牌有完全的掌控,能充分掌握客户的动态。而且对于长程发展,有望大幅降低销售费用。

      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殊为难得。高科技创新者,往往迷恋技术突破,而偏忽产品的推销环节,低估营销队伍对企业成长的贡献。要知道产品若不能得到市场认可,不能尽快获得销售回报,是许许多多新创企业夭折的一大原因。

      至于公司有没有能力长久(10至20年内)保持创新优势的所谓“持续问题”上,特斯拉汽车占有相当显著的优势。它在零排放“清洁运输”行业领跑群伦,并以新创企业的劲头急速扩展。马一龙领导组织力过人,创意非凡,一直牢牢掌控和把握企业方向。这些不但赢得了投资界的青睐,更赢得了消费者的心。特斯拉的品牌,规模还在起步阶段,但已闻名遐迩。我国不少新贵老富,为了买到一辆特斯拉车,会长时间排队等候。就连我这样从不赶时髦的人,也会在街上驻足,去端详特斯拉新款。

      最后一个问题,公司能不能保守优势,使竞争者无法染指侵害?特斯拉知道它的看家本事在电池,为此不但大量投入,而且看管得很牢。在技术的“护城河”上,它同时又加上了品牌和时尚的“护城河”。

      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已成时代的要求,得到了大众响应,很多人会为了拥有一辆“绿色汽车”不惜花费高价。这对特斯拉在获取高利润的同时,将竞争企业挡在“护城河”外,不受他们的染指侵削,提供了切切实实的保障。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之所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怎样围绕技术突破营建起“护城河”;另一类是怎样创建有作为的团队。而团队的建立甚至是“护城河”的前提条件。

      硅谷多年来的经验,被泰尔汇总成他的“经验谈”。首先,是核心团队——创业伙伴,人一定得投缘,心性、志趣要投合,能互补,相得益彰才行。创新创业,风险很高,若不投缘(美国人所谓的chemical bond),是撑不下去的,容易解体散伙。那个领头羊,非常要紧,他可以在技术或技能上不太内行,但须有眼界和大志向,能把追随者的潜能催生激发出来。领头的风格可以各异,或循循善诱,或粗鲁独霸,都可能有效胜任,只要有能干的人舍命追随就成。此人要有破釜沉舟的信念,不成功绝不存“跳船”奢念。企业创新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若是胸无定见——为追逐高远的目标制定出计划,并为之物色合作伙伴,徒有“撞大运”的念头,那么就会像泰尔说的“未博先输”。

      创新企业的掌门人,和大公司职业经理人很不相同。他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区分清楚和企业利益绑在一起的几类人:哪些是企业资本法律上的所有者、哪些是企业日常经营的运作者、哪些是企业实际控制者。分清楚这些职能和角色,你就能从容把握企业的方向,在创新道路上坚持下去。为此,泰尔主张,创新企业的主管不可以高薪,一年15万美元足矣,而要把目标放在创新成功的回报上,如期权、股权等等。其次,董事会要十分精干,别超过六人。否则决策迟缓,意见纷杂,来不及对创新作业的市场环境做反应。

      我猜想,除了硅谷的经验,泰尔似也受到了巴菲特的某些启示。巴翁掌控全球最大最盈利的集团公司,然而他给自己定的年薪在10至15万美元。伯克希尔集团董事会仅六位董事,没有所谓“独董”。巴翁几乎不涉足高科技创新领域,但他始终抱有创业家心态,和硅谷精神是遥相呼应的。这说明企业创新而能臻于成功,还是有些普适规律的。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