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所有制,影响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因素是多元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是简单地私有化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对于西方理论的借鉴应当是技术层面,而不是社会制度层面。
□王鸿
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举足轻重。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本质功能的前提下,适应环境需求不断变革创新,从而走出一条属于社会主义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道路。
辨清国有企业的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功能性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和主导地位既是制度的合理而必然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辨清功能性国有企业的垄断与通常意义上企业市场垄断,应辨清功能性国有企业垄断与政府集权下形成的行业垄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打破行业垄断,需要建立针对功能性国有企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润分成机制,真正发挥功能性国有企业的制度效应和社会效应,还利还惠于人民。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前提是需要塑造多元的市场竞争主体。只有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才能形成有序和谐的市场体系。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除去战略性、关键性、安全性、政策性的行业领域,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竞争是必然且必要的选择。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公平竞争,既不一枝独秀,也不空缺,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混合所有制是公司制企业股东成分的多元化,是企业内部投资者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性质资本的价值,形成资本合力。
对于混合所有制的认识,一是从法律的角度,正确认识股东对于公司经营管理的作用。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当投资者将财产投入到公司以后,其对所投资的财产依法演化为股权,公司作为法人拥有财产权。公司的经营管理依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运作。二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要认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价值取向的差异。民营或私有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是在个体盈利前提下兼顾社会责任,而国有企业是盈利与社会责任同步一致。
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但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应依法和依照市场规律进行,应避免为了混合而混合。运动式地行政化推进,容易产生新的国有资产流失。
重视提升政府和国有企业治理能力
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不断创新和科学管理都是企业兴衰的永恒主题。通过产权改革,国有企业从法律上而言,其已经获得了相应的参与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一切权利,关键是在企业具体经营管理中怎样行使权利,如何达到权利行使的目标效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在权利边界清晰的前提下,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和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财产的利用和管理:一是公权力下利用国家财产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转,保证国家活动有效率;二是公权力下利用国家财产进行有效的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三是“民事权利”下通过一定的经营活动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无论是公权力的利用管理,还是“民事权利”的经营管理,都需要以政府的能力为依托。
政府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国家治理的程度,决定了国有资产制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监督效率。
国有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运用,充分发挥企业各要素主体的能动性,形成企业管理的合力。治理和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是国有企业腐败和遭受诸多诟病的症结所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创新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厘清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政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之间的权利边界,从而形成权责分明又统筹协调的治理机制。应当创新和加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
影响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因素是多元的
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企业管理比公有制的企业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应当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市场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市场是微观个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宏观追求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市场最初兴起基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私有条件下的交换, 所以传统经济理论的建构多以私有制为基础。实际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所有制。
无论是公有制国家,还是私有制国家,影响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技术的因素、人们的社会心理预期、各经济领域的发展平衡程度、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国家的内外政策、地域资源的丰富程度等。“如果只有私有化才能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依此类推,西方国家的企业都应该是有效率的,不存在破产,许多私有制国家也不会存在国有企业,但现实并非如此。”
究竟私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谁更有效率,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经济实践,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又充分的答案。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目标要求,私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各有其利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是简单地私有化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对于西方理论的借鉴应当是技术层面,而不是社会制度层面。
总之,任何一项制度是否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能否实现制度的良性效应,有益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关键在于制度的确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因循文化传统,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探讨如何让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创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理论,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功能的自信和自觉。
(作者系审计署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