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农地生产关系新常态
    将“粮安天下”
  • 国家意志下农业现代化的出路
  •  
    2015年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农地生产关系新常态
    将“粮安天下”
    国家意志下农业现代化的出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家意志下农业现代化的出路
    2015-01-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张正河

      ■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的底气。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可归纳为:成事不足(有限),败事有余(无限)。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高效化,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规模化,方向是集约化,路径是产业化。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农业现代化对中国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天下粮仓,国运所系。针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粮食或农业的丰收对国民经济的正向影响不甚明显,但是,粮食或农业的歉收对国民经济的负向影响却很大。更明确一点讲,农业兴,百业不一定兴;农业衰,百业必定要衰。所以,十一连增一定要防止三连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粮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紧密相连的定国安邦的“圣品”,具有极端重要性。如何吃饱饭、如何吃好饭始终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

      西方少数国家实施“粮食即武器”战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受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等因素制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新兴工业和城镇建设吞占大量耕地影响,再加上政治和民族矛盾,因“粮食危机”为导火线而引致的国家动荡层出不穷。我国农业也面临外国技术入侵与农业产业被国外垄断的风险。以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种子为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占据了全球的种子市场。这十大种子产业跨国巨头集中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丹麦和瑞士等国家。尤其是美、荷、法前三位国家所占份额高达54.5%,种子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中国农产品量处于紧平衡、质处于准安全状态。以水果、蔬菜、小杂粮为代表的农产品在2010年出现了较大的涨幅和2011年较大跌幅,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对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和CPI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食品不安全事件频发,以至于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向。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2014年粮食产量超过6万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同志产生了麻痹思想,再加上农业生产投入大、见效慢、财政贡献少,显示度弱,有些地方领导同志抓农业生产有所松劲。对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四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务农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谁去种地问题;二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而带来的如何种地问题;三是由于农业生物化学应用不当、工业污染加剧而带来的吃得安全问题;四是由于退耕退牧、环境治理、粮食主产区产业限制而带来的农牧民的收入不体面问题。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底气。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可归纳为:成事不足(有限),败事有余(无限)。

      

      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挑战之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挑战之二,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目前的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和33%,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将继续加剧,供求平衡保障的难度继续加大。

      挑战之三,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不足8亩。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趋加剧,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目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难以融入国际竞争。

      挑战之四,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相差10-20年左右。一是生物育种,落后于国际水平10年,我国良种产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二是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属起步阶段,多数领域尚属空白,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卫星通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信息压缩及高速传输、宽频高速网络、人工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农业。三是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我国仅为35%-40%,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基础理论研究等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四是农产品贮藏、加工,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每年粮食总产因贮藏不当损失率为1%,果品、蔬菜损失率为8%,我国损失率分别为5%和20%,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2年。五是新型药品、饲料,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20年。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我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

      挑战之五,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对国际市场农产品依存度不断加大。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2014年中国粮豆进口超过了7700万吨,粮食净进口超过粮食总产量的13%,远远超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定的5%目标。

      挑战之六,务农收入低,不体面,弃农撂荒、农业兼业化现象日趋严峻。农村与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在3倍以上,“抽水机式”的农村人才输出机制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部队”构成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是最大的障碍。

      

      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和具体抓手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高效化,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规模化,方向是集约化,路径是产业化。

      首先,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的耕地如何有效公平规范地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工具运用提供了条件,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不过,机械化是有条件的,平原地区很有效,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其次,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农业进步插上翅膀。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无论是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都是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的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主体。

      第四,经营者主体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了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

      最后,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破坏环境的行为,实现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包括消费过程的循环经济。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产业化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