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世纪投机客”乔治·索罗斯人性积累于市场起伏
  • 跨越时代的
    “索式哲学”
  •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  
    2015年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人物
    “世纪投机客”乔治·索罗斯人性积累于市场起伏
    跨越时代的
    “索式哲学”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世纪投机客”乔治·索罗斯人性积累于市场起伏
    2015-01-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每当人们谈起他时,总是习惯于贴上类似“英镑阻击者”这样的标签。

      “乔治·索罗斯”,这是个让很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胆战心惊的名字,荣耀与争议则一直与这个名字相伴同行。

      有人说,索罗斯总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二十三年前那场针对英镑的著名投机战,更让他一举成名。

      而当人们将他的量子基金和投机客一词联系在一起,索罗斯却更乐意将之归功于“反身性”的“索式哲学”,据说“因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2013年,他在纽约的庄园中迎娶他第三任妻子。“当我在成为一个商人之前,我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说。

      在他的性格中掺杂着专横与张扬,但也包括谦卑。在他的官方推特上,除了对经济形势的评论,你也可读到其他各种内容,例如对时局的关心、分享摄影师作品和影评。

      上周,这位已经快要85岁高龄的金融大鳄在达沃斯一场私人晚宴上对在场嘉宾宣布,他将正式退休并转而更为关注慈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淡出金融世界厮杀的昔日王者,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忠于生活的哲学家。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秦风

      漫长的告别

      索罗斯职业生涯的传奇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69那年,他和另一位知名经理人吉姆·罗杰斯决定一同创业。四年后,索罗斯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中央公园为自己的这支对冲基金租了一处新办公室,并正式命名“量子基金”。

      在物理学中,量子的概念指的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个体。索罗斯认为,如同微粒子的物理量子不可能具有确定数值一样,证券市场也经常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很难去精确度量和估计。

      但也正是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为索罗斯带来掘金的机会。从基金创立到本世纪初,量子基金的年化回报率在20%左右,如此稳定的收益让其在华尔街名声大噪。

      情况开始改变出现在2011年。经历了金融风暴的华尔街正缓慢从危机中复苏。索罗斯在衡量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后决定:冒险的时代结束了。这位刚过80岁的亿万富豪宣布停止其对冲基金的运作,并将投资资金返还给外部投资者,索罗斯自己的245亿美元则归至家族企业名下继续运作。

      促使索罗斯作出这一决定的另一大原因,是来自监管方的压力。尽管量子基金走红华尔街,但它却未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而是采取离岸注册的方式。但新的金融法规要求其向美国监管方登记,而索罗斯不想再为条条框框“伤脑筋”。

      量子基金由此淡出了这个风险与传奇并存的舞台,索罗斯40年的对冲基金经理职业生涯也画上句号。从成立之初的10万美金变成1亿多美金,这一对冲基金的表现可以用“辉煌”来形容。

      不过,索罗斯本人却并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仍旧会出现在重要国际会议的现场,与投资者分享历年来的感悟。他积极给媒体写专栏,出书,其中不少还稳居畅销书榜单的前列。直到今年初的达沃斯世界论坛举行前,人们所看的依旧是一个对金融市场和现实世界饱含热情的“老顽童”。而在宣布退休后,他被认为一定还会耐不住寂寞重新回归金融市场。

      但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在出席上周的达沃斯论坛时,快要85岁的索罗斯在一场私人晚宴上对在场嘉宾宣布,他将正式退休。“这次是真的了。”面对人们的半信半疑,他特意强调。此后他的家庭基金将交由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斯考特·本森特打理。

      “孤胆狙击手”

      对于委托过索罗斯管理资金的人士,不舍和悲哀写在脸上。

      曾在量子基金工作的德鲁肯米勒表示,索罗斯有着非凡的金融天赋,他非常善于利用资产负债表,还能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充分利用杠杆,但是也能做到弃之不用。“他对工作岗位毫不掺杂情感因素。我认为,这在我们这一行中,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性格。”

      而在携手经历了近十年量子基金的成长后,罗杰斯和索罗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分道扬镳,让索罗斯在塑造个人投资风格方面更进一步。总能兴于乱世,是索罗斯流传于世的印象。他在这方面的故事不胜枚举,例如如何追逐风险加大筹码,如何倾注自己的财富来一场“豪赌”。

      在这些事件中,最为盛名的是1992年对英镑的阻击。

      那一年,德国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德国的官方货币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也因此不断攀升。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

      9月16日,索罗斯瞄准时机出场了。他开始大举放空英镑。英国政府无奈宣布提高银行利率并大量购进英镑。然而,这也未能力挽狂澜。当日收市,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挫约5%,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低位。此后的一个月内,又再度下挫约20%。

      对英国央行来说,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三”,但索罗斯却从中赚得10多亿美元,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英国媒体因此也给了他一个恶名——“让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

      量子基金并未就此打住。在英镑危机爆发5年后,索罗斯将他的目标锁定在了东南亚。1997年的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沉浸在一场资产的盛宴中,对自身经济体制的漏洞并无察觉。索罗斯再次抓住了机会。这起行动被不少人认为是引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催化剂。甚至有海外媒体将他的形象描述为“能够随心所欲击倒各国政府、且具有主宰宇宙之巨大能量的投机者。”

      此后,索罗斯还因对黄金价格和保健品销售商康宝莱的看法与其他华尔街大鳄陷入“口水战”。在前美国副国务卿、现布鲁金斯学会会长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眼中,索罗斯“喜欢将自己定格为一个局外人士,能够随时进场,包括总统办公室。我过去带他去过几次。但是单单和实权人物打交道并不重要。”

      谏言中国:关注影子银行问题

      尽管辉煌战绩不胜枚举,索罗斯却也曾在中国香港市场“摔跟头”。在1997年大举扫荡东南亚后,索罗斯瞄准香港,准备发动新一轮进攻,并为此准备了大量港币的远期买盘。但不料香港货币当局早有准备,通过发行大量政府债券,抬高了港币利率。

      不过,索罗斯与中国市场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10今年初,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计划在中国香港开设办事处的消息,成为当时的头条。

      而索罗斯本人也多次往来中国,谏言中国经济发展。

      2013年,他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中称,对影子银行实现控制,是中国政府至关重要的任务。

      他说,2012年硬着陆迹象初现,政府命令银行削减贷款,一些问题开始冒头,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扩张。由于债务成本超过利润,企业违约风险上升。 而大部分资金都来自银行的财富管理和其他部门。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与2007年至2008年由美国次贷市场引爆的金融危机,有一些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

      他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刺激投资,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但市场并没有相应扩大。于是,生产(不仅包括出口,还有投资自身)的利润率,都下降了。这就产生了金融问题——它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并且,政府开始限贷惜贷。因此,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不得不从准银行市场借钱。在投资的利润率降低的背景下,那种方式的借钱成本会高很多。当它要偿还这些贷款时,也许它会在筹集资金过程碰到一些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它最终导致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一些媒体眼中,索罗斯还是一位“欧元信徒”,多次为欧元区前景而担忧。他曾在金融时报撰文称,“欧盟是欧洲国家一个尚未完成的项目。这些国家牺牲了部分主权,以求构建一个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理想基础上的、日益密切的联盟。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多方面遭遇攻击。”

      英国媒体评论称,索罗斯的性格中掺杂着专横、张扬和谦卑。而索罗斯本人甚至对用在他身上的一些夸张描述颇为得意,如“打败英国央行的人”,或是“没有国籍的政治家”。不过,当问及他是否是一位“客串”大思想家的亿万富翁时,他也会聆听、点头,并用一些不客气的形容词来描绘自己和自己的主张。他有时会建议用“傲慢的”这个词,也会主动提议用“令人讨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