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每年年初的时候,上市公司的高分配一定都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因为往往当年的第一波行情就是分配行情。不过今年的情况有点特别,尽管还是有不少公司提出高分配预案,但市场反应却较为复杂,更有提出10送(转)20的公司遭到舆论的强烈批评——该公司先是股价暴涨,而后大股东宣布减持,随后公布了高分配预案,接踵而至的是宣布去年经营出现巨亏。由此,监管部门也被惊动了,明确表示对于搞高分配的公司,都要进行检查,如果宣布高分配预案之前股价出现异动的,那就更是要一查到底了。看来,如今的高分配成了是非之地,弄不好也许这里还真是一个投资的陷阱。
在这里,笔者无意对一些上市公司高分配中可能存在的猫腻多说什么,因为这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而这有赖于监管部门的调查。此处想探讨的是,为什么上市公司要搞高分配呢?答案自然是投资者喜欢。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投资者热衷于高分配呢?从会计角度来说,如果上市公司不进行分配,那么企业所实现的利润就被放置在“未分配利润”的科目下,同时也是构成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在名义上也是归属于投资者所有。而如果是分配现金,则是把这部分资产转到投资者的手中,与此同时则相应减少所有者权益。因此,所谓的分配,只是利润存在形式的改变,在本质上并没有提高或者降低投资者的真实权益。至于派送红股,则是利润再投资行为,而理论上并不能算分配的公积金转股,应该是一种将公司积累转为股东投资的行为,而所有这些,一不增加公司的现金流量,二不会影响公司的估值。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实现公司股价的除权,说到底,也就是将10股股票变成20股,与此同时每股10元的股价变成了5元。只要有初等数学的知识,就都知道10×10与20×5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所谓的分配,(自然也包括高分配),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学游戏。
既然是游戏,而且是简单的游戏,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投资者热衷于此呢?这恐怕得认为是患了一种病。什么病?投机病。因为股票市场上有个约定俗成、但其实又很荒唐的观念:同样市盈率、市净率的股票,价格低的要比价格高的有吸引力,百元股票涨起来比较难,十元以下的则很容易翻番。于是,大家都想着手中的股票最好价格能够低下来,这样才适合炒作,于是,就会要求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股加转增。而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影响股价或者别的什么目的,也愿意进行这种高分配。诚然,企业有这种能力,特别是高分配以后收益能够不被摊薄或者很少被摊薄,那么只要决策程序合法,信息披露合规,搞搞高分配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明明不怎么具备条件,甚至是在亏损的情况下也在搞高分配,这就难免被怀疑是动机不良了。在这一点上,现在对搞高分配的公司要求进行核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笔者看来,作为投资者,是否也应该改改热衷高分配的习惯呢?股价只是股票价值的一种外在体现,股票的真正价值是在其盈利能力上,高分配可以改变股价,但改变不了盈利能力。看清了这一点,还有必要去追涨那些搞高分配的公司股票吗?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配是应该的,只要符合其长期发展战略,必要的大比例送股及转增也未尝不可,但这只是基于股本数量优化等因素的考量,而不应该变成影响股价的手段。作为理性的价值投资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将高分配视为炒作的题材,无视企业的基本面而加以追捧,这就是投机病。现实生活中,也因为有这种病存在,也就为那些利用高分配违规违法、侵犯投资者权益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而这里最受损害的,恰恰就是那些热衷于高分配的普通投资者,这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大盘蓝筹股行情活跃,具有投机色彩的高分配概念出现降温,而借助高分配题材徇私舞弊的行为更是受到谴责,这算是一种市场的进步。而如果抓住这样的机会,投资者也改一改热衷高分配这种病,那就真是股票市场的幸事了。
(作者单位: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