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论点击
◎《金融时报》2月26日文章
欧洲阴霾经济中的一缕阳光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巴尔杰洛博物馆伫立着多纳泰罗的雕塑作品——头戴草帽、脚着及膝靴、战胜了巨人歌利亚的大卫铜像。如果多纳泰罗活到今天,并以欧洲为主题创造雕塑,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可能会将歌利亚化身为穿着西装的欧元区,而他脚下则是一个没系领带的希腊青年。
希腊的欧洲债权人的确能对其左翼领导人产生牵制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能解决债务危机。这周希腊及其伙伴的临时协议,字里行间充溢着相互的信任缺失。希腊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比1月25日左翼激进联盟党被推上权力中心时更加危险。但这项协议为欧洲建立多种积极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视为穿过欧洲阴霾的几缕阳光。
以德国为例,近日,德国雇主与德国金属贸易工会达成协议将为巴登-符腾堡州的工人加薪3.4%,同时向每位工人一次性支付150欧元。这次加薪是德国自2007年以来最高的一次,并高于年通胀率。它为德国工资协议树立了标杆,不仅会影响德国金属贸易工会的370万雇员,也会影响化工及其他重要行业。虽然更高的德国工资也难以挽救欧元区,但工资协议将对防止通缩、提高欧元区需求有贡献。
高储蓄是德国的一个特征,但据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德国人的购买意愿目前已处于2006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储蓄意愿则在降低。这些趋势的有利影响将被欧元汇率下跌、低油价、欧洲央行扩大资产购买计划几大事件放大。除了希腊,欧元区今天最大的问题是法国和意大利没有意愿或没有能力来对拥有既得利益的商界、工会及官僚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即使如此,在这些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进步。
欧元区之外,还存在两大棘手挑战:英国在欧盟的未来与在乌克兰境内的分裂主义及对欧洲安全的威胁。这都在提醒我们欧洲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但至少在经济领域,今年总算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作者系《金融时报》欧洲版主编托尼·巴伯,贺艳燕 编译)
◎《经济学家》2月28日社论
智能手机在倒逼新的社会范式
2007年1月,智能手机迎来了黎明。那时,苹果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挥舞着一块由塑料、金属和硅制造,比巧克力威化大不了多少的东西,声称“这将改变一切”。八年后,苹果的iPhone成为21世纪早期决定性科技的代表。
智能手机之所以重要,部分是因为它无所不在,智能手机已成史上销售最火爆的科技产品。今天大约一半的成年人口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上升至80%。智能手机也渗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每日埋首于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长是2小时;接近80%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起床后的15分钟查收消息、新闻或其他服务。智能手机的改变力量源于其大小和连接能力。小尺寸使智能手机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它可以被随身携带,相比台式计算机,更能知道主人去了哪里、访问了哪些网站、和谁交谈以及健康状况。
智能手机的尺寸和连接能力意味着信息可被随时分享、聚集,打通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但智能手机也引发了不少担忧,如长时间看手机造成的颈椎等生理病象,以及看起来有些难以收敛的手机依赖症。更大的担忧关乎隐私,包括信息窃取和泄露。然而,关于隐私的担忧如今似乎可被以下三个益处所抵消:一是手机已成连接人们的最便宜工具;二是丰富的实时数据可在优化交通拥堵、防止犯罪和抗击传染病等方面指导决策。三是智能手机为全球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的实验平台,创业者可将奇思妙想通过手机传播,如果人们喜欢,就能迅速发展壮大。
智能手机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也在拷问当今的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必须为此发展出新的范式,公司必须学会平衡用户的隐私和利益,政府必须尽早对这些行为做出界定。八年来,智能手机已改变了世界,但社会对智能手机的规范还未真正开始。(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