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偿二代”来袭 险企融资招数多
  • 二月证券类信托占比大幅下滑
  • 政策的困境
  • 全球宽松大潮盛行 另类投资品放异彩
  • 投资者关注的
    股票期权热点问题(二)
  •  
    2015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偿二代”来袭 险企融资招数多
    二月证券类信托占比大幅下滑
    政策的困境
    全球宽松大潮盛行 另类投资品放异彩
    投资者关注的
    股票期权热点问题(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偿二代”来袭 险企融资招数多
    2015-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剑鸣

      ⊙记者 黄蕾 ○编辑 剑鸣

      

      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迈入全新阶段,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对不同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将呈现差异化趋势。尤其是对那些资产负债不匹配、业务含金量不高、承保风险较大的保险公司来说,亟须找到更多、更快、更高效的资本补充出口。

      资本属性与实际掌权方的各异,决定了他们在融资路径选择上的倾向性。背靠国企者,属于有钱不怕增资型;民营掌权者,正密谋借壳装进上市公司;就连合资险企,也计划着股改后自谋IPO的破冰之举。

      殊途同归背后,难以避免的,是一批批资本的退出和进入。钱来了,狼也跟着来了。互联网、地产、金融等资本破门而入,马云、王健林、史玉柱等富商纷纷进场。

      可预见的是,保险新“国十条”中所描绘的未来五年,将是市场化的五年,是剧变的五年。

      国资:有钱不怕增资

      若以保险公司的资本属性来划分,在“偿二代”监管体系的框架下,国企背景保险公司的日子,当属是最好过的。

      首先,对于大多数国企背景的大中型保险集团公司来说,实施“偿二代”之后,非但不会被要求增加资本金,反而会释放出一定规模的冗余资本。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险企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水平较高,进而对其资本要求就会下降。

      这类财大气粗的险企,包含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人保财险、中国太平等A股及H股上市保险公司。不过考虑到近年来这批险企大量海内外收购需求的产生,不排除其日后会通过股东注资以外的方式进行再融资的可能性。

      另一类是成立时间不长的小型国有保险公司,这类多以地方国企发起设立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为主。即使这类险企风险管理水平粗放,业务结构并不“健康”,但由于背靠地方政府支持、股东资金实力雄厚,因此中短期内股东注资仍然不会是难题。

      民营:借壳时不我待

      由于目前国内保险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多数保险公司经营年限较短,因此依靠自身留存收益来补充实际资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需要不断补充资本的道路上,无论是伸手向股东要钱,还是去市场上发行相关债券,都只是解了近忧。

      如要解决远虑,资本市场仍然是包括险企在内的各类机构的理想之选。监管环境的变化,加上保险新“国十条”描绘下的行业蓝图,开始让保险公司的上市之路变得通顺起来。除自然成熟后的IPO之外,由民营资本主导下的保险公司借壳上市风潮已暗流涌动。

      知情人士透露称,眼下,由民营企业家实际掌控的多家保险公司正在筹谋借壳上市计划,类似于刘益谦之前导演的“天茂集团并表国华人寿”这类资本运作大戏。一位投行界知情人士称,“这些控制着保险公司的幕后大佬,旗下同时也有一家甚至多家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将会成为2015年保险行业一道独特风景线。”

      不仅如此,趁着保险新“国十条”这股东风,一些尚未涉足保险领域的富豪或土豪们,也正在低调进行着投“保”布局。知情人士透露称,目前正在接洽收购国内几家保险公司的神秘买家中,就有一些民营资本家,一旦收购成功,将之并入上市公司报表的计划也将由此展开。

      由民营资本掌控的保险公司,之所以在借壳上市上表现出时不我待的冲动,与监管及行业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

      2013年开始,保监会允许社会资本控股保险公司(放宽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从20%至51%),民营大佬们便由此从幕后转到前台,过去如“代持股”等灰色模式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持股比例的大幅放宽,也为这些民营险企借壳上市提供了“准生证”。

      而与此同时,在保险新“国十条”这股东风下,行业步入发展的新台阶,这无疑使得保险股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推崇。

      一方面,借壳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未来可间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擅长资本运作,可迅速通过“利差”这种模式,使保险公司短时间内实现投资盈利,将其并入上市公司可起到抬升股价的作用,一举两得。

      合资:谋划上市破冰

      为资本而愁的何止中资保险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就连业务稳健、承保风险较小的合资寿险公司,也都想通过IPO这种方式,来解决“持续补充资本”这道难题。

      “主要还是因为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接下来在设立分支机构等布局方面,都需要消耗大量资本金。”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合资寿险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其所在的公司目前有IPO的计划,至于具体的融资规模、上市地点和时间表,目前尚未有定论。

      另一家总部在沪的合资寿险公司总经理,也向记者表达了“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IPO不失为资本补充最佳渠道”的感慨。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一批成立时间超过10年以上的合资寿险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且部分已持续盈利三年以上,符合内地上市的基本条件。

      不过,这些合资寿险公司同时面临以下三个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这些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往往是具有国有背景的大型实业机构,如果涉及IPO,这些中方股东可能会涉及国有股减持的问题。

      其次,这些合资险企目前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如果公开募股,就会涉及股改。

      再者,按照投行人士的说法,对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IPO,证券监管这边并无明确限制。但目前,中国保险业尚无合资险企IPO案例,保险监管这边是否会放行,仍存变数。

      无论是哪一种融资方式,都会不约而同地引发一些资本的进退,保险股权交易将呈现日趋频繁之势。

      事实上,“大佬们”已经纷纷闻香进场,都要争保险市场这一席之地。马云在发起设立众安保险后,又马不停蹄地看上中德安联人寿和新华保险,尽管目前都已告吹,但不排除他已瞄准了新猎物;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称,王健林也在染指百年人寿大股东之位,此外还有多名神秘“土豪”都在悄然进行着投“保”布局。

      资本暗战,一触即发。谁主沉浮,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