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啃下深改硬骨头,激发内生新动力
  • 啥时候我们能再见到清澈的河水?
  • 设立金融法院或证券法院不容再延缓
  • 制造业期待休养生息
  • 疏解首都功能,北京可从东京借鉴些什么
  •  
    2015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啃下深改硬骨头,激发内生新动力
    啥时候我们能再见到清澈的河水?
    设立金融法院或证券法院不容再延缓
    制造业期待休养生息
    疏解首都功能,北京可从东京借鉴些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啃下深改硬骨头,激发内生新动力
    2015-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军
      □王 军

      就目前而言,激发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来自人口新红利的再创造,来自民间创富的巨大潜力和大众创业的发展活力,来自万众创新的无尽激情,来自政府变革创制的自觉行动。深化改革要坚决破除懒政庸政、等待观望、拖延应付、找借口、不作为、假改革等消极态度和投机思想;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让各市场主体、各生产要素和各领域改革尽情“奔跑起来”,在财税、金融、投融资、土地、价格、国企、教育、科技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为期十天半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开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下,政府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啃下投资、价格、金融、国企改革等“硬骨头”,如何涉过社会、民生、司法等“险滩”,在收入分配、教育公平、三农等民生问题上让人民满意,都在期待“两会”的答卷。

      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面对宏观经济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和进的相互促进,是未来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是短期宏观调控的着眼点,而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则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目标。中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就须深刻把握新常态的全新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出发,探寻全新动力。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究竟来自于哪里?笔者认为来自四个方面。

      动力之一来自于人口新红利的再创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源现在是、未来也仍将是我国发展的最大优势。没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持续供应,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在长期来看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数量不增反降,新时期下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已不再。据国家统计局上月发布的数据,去年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583万,比2013年末减少371万。这已是劳动力人口连续3年下降,“人口亏损”、“人口萎缩”是未来我国人口问题演化的主要风险点。

      面对低生育率的弊端和潜在危害,尽快调整生育政策,增加年轻人口的生育率,扭转持续的低生育率局面,是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举措。未来必须要创造新的“人口红利”,通过劳动力增长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流动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等一系列创造性行为,实现替代性的“人才红利”或“人力资本红利”,弥补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的趋势。

      动力之二来自于民间创富的巨大潜力和大众创业的发展活力。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长期以来,我们的投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当前,全社会负债率居高不下的状况已不可持续。近年来,在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政策扶持下,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达60%。然而,受制于形形色色的“玻璃门”、“弹簧门”及“旋转门”,民间资本仍存在有钱无处投、想进进不去的现象。

      为提高全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力,这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让民间资本活力充分释放,还应强化政策落实和推进,把现有的各项鼓励政策具体化、细化,并有的放矢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让民间资本活力充分释放,更须发挥改革的引领作用,打破垄断,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空间,推进融资渠道市场化,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提升资本回报率;让民间资本活力充分释放,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驱动,让市场来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生产力加快成长,让一切聪明才智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动力之三来自于万众创新的无尽激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引擎。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我国过去那种靠生产能力扩张、“铺摊子”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产业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上台阶”,增长动力将逐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实现这种驱动力的切换,必须激发亿万群众创造和创新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突破,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力军;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土壤,坚决清除影响创新能力提高的制度障碍,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集聚创新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型人才队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形成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新格局。

      动力之四来自于政府变革创制的自觉行动。改革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过去35年我们通过改革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也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才能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源源不断地释放“制度红利”,摆脱逐渐陷入困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韧性”。深化改革要坚决破除懒政庸政、等待观望、拖延应付、找借口、不作为、假改革等种种消极态度和投机思想;深化改革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大力推动财税、金融、投融资、土地、价格、国有企业、教育、科技等重大体制改革;深化改革要抓紧出台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扎实推进,落实督办,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提高改革方案穿透力。相信让各市场主体、各生产要素和各领域改革尽情“奔跑起来”,定能充分释放人口潜力、市场活力、创新动力、改革红利,就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涉险滩、穿激流、破浪前行,持久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