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封一)金融改革任务跃然纸上,内在的逻辑脉络清晰可辨。
金融改革的灵魂是市场化。这意味着,需要市场主体的平等准入,需要由市场决定的资金价格,也需要融资主体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融资成本来自主地选择融资方式。
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将构筑商业银行体系市场主体运行的防火墙,搭建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利率市场化则为各金融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确立一条由市场决定的资金定价机制。股票注册制则是资本市场真正走向市场化、法治化、透明化的制度性基础。
存款保险制度是民营银行“不设限额”设立的基础,也是未来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构筑金融风险防火墙的制度基础。周小川12日在记者会上估计,存款保险制度将在上半年推出。
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周小川说:“大家非常合理地估计,认为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解除存款利率上限已经非常接近了。今年如果能有一个机会,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开了,大家期望中的最后一步就走出来了”。
金融改革在步步推进中,穿越了一个又一个航标。
稳健改革增强金融市场韧性
但凡改革,一旦涉入深水区,阻力会几何级增大,愈发考验智慧。
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任何一方面的改革都可能牵涉全局,都可能对市场体系产生冲击。
全国政协委员、创兴银行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梁高美懿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将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转变成市场的足信允诺,将是接下来必须克服的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开放的大方向肯定没错,但没有必要“加速”开放,没有必要制定时间表。关于“稳步实现”的提法,我认为更应该强调“稳步”,更强调渐进和谨慎,而不是片面地突出“实现”,“我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哪怕放缓一些,也要以安全为主。”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从全球来看,可兑换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是开放程度高低的问题。我国也可按照由易到难、分步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地推进。”
“决策者要考虑的是,放开之后,能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稳定,金融机构是不是能适应。”周学东说。
“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资金价格会往上走,各方就得忍受这个疼痛。忍受了阵痛,孩子才能生出来,改革才能完成。”他比喻。
衡量金融改革成不成功,很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管理风险的能力能否同步提升。
换而言之,就是金融市场的韧性。廖岷说,当国际资本流动发生大变动之时,经常会发生导致某国货币大幅贬值,利率飙升,股票大跌等情况,而这往往都是发生在新兴市场,不会发生在发达国家,“这就是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金融韧性的差距,而韧性的问题在金融的改革当中,对应的就是提升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能力。”
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而深水区的特点就是漩涡重重,不进则退。唯有卡住节点,改革中做强金融体系,在推进中稳定优先,才能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