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政策性金融改革还须厘清商业银行角色
  • 超量化肥已构成我国最大面源污染
  • 亚投行开放包容
    全球金融合作赋新意
  • 两家面临退市公司的提醒:
    别误读注册制
  • 主动退市应兼顾
    市场公平与投资者利益
  • 如何把控中国经济的衔接期
  •  
    2015年4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政策性金融改革还须厘清商业银行角色
    超量化肥已构成我国最大面源污染
    亚投行开放包容
    全球金融合作赋新意
    两家面临退市公司的提醒:
    别误读注册制
    主动退市应兼顾
    市场公平与投资者利益
    如何把控中国经济的衔接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主动退市应兼顾
    市场公平与投资者利益
    2015-04-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曹中铭

      

      刚刚宣告要约收购流产,*ST二重又于日前抛出一份欲借道股东大会谋求主动退市的方案。相比于其要约收购主动退市的“强制性”,此次的方案更显“人性化”。笔者以为,无论上市公司以怎样的方式退市,都该兼顾市场公平与投资者利益,对于主动退市而言则更是如此。

      *ST二重实际控制人为国机集团,第一大股东二重集团持股16.39亿股,占总股本的71.47%,第二大股东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2.53亿股,占比11.03%,其余不超过4.01亿股基本由中小投资者持有。*ST二重要约收购方显示,国机集团拟发起对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全面要约收购,以终止*ST二重的上市地位。本次国机集团抛出的全面要约方案中,要约收购价格为2.59元每股,较*ST二重2014年4月29日停牌前30个交易日均价2.35元每股溢价10.21%。

      由于*ST二重已连续三年亏损,预计2014年度净利润约为-78亿。这也意味着,即使不谋求要约收购后的主动退市,其也会因触发财务指标被强制退市。因此,国机集团溢价要约收购表面上维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ST二重的要约收购却体现出多方面的不公平。一是国机集团向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后,前两大股东纷纷出具《承诺函》,表示不接受。既然大股东可不接受要约收购,而只把中小股东作为要约收购对象,明显不公平,众多中小股东对要约收购说“不”亦在情理这中。二是当年*ST二重IPO时,每股发行价为8.5元,募集资金25亿。国机集团拟以每股2.59元的价格向全体股东发起要约收购,即使此次4.01亿股全部接受要约收购,其收购“成本”也不过10亿左右,两者明显不对等,也意味着投资者接受要约收购,亏损将成定局。三是按照当初的方案,只须1.71亿股股份同意要约收购,上市公司将会实施主动退市。这就形成了1.71亿股股份决定4.01亿股股份命运的事实,这也与资本市场奉行的“资本多数决”原则相悖。而且,其他不愿要约收购的投资者,也因这1.71亿股股份不得不接受要约收购,个中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特征,对这些投资者也难言公平。

      事实上,*ST二重以要约收购的方式实施主动退市之所以最终流产,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要约收购价与IPO发行价格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已作了最好的诠释。按国机集团的部署,实际控制人将进一步明晰二重的发展定位,通过多种方式继续支持其可持续发展。国机集团甚至明确,将“支持二重重装在条件具备后争取重新上市”。如果今后*ST二重重新上市,要约收购后投资者将丧失咸鱼翻身的机会,其利益同样会受损,投资者也不可能答应。因此,*ST二重要约收购主动退市遭遇失败,其实早已“被注定”。

      而*ST二重推出的新主动退市方案,中小股东既可选择以每股2.59元的价格套现走人,也可与上市公司一道坚守。投资者具有更大的裁量权,是走是留,自己做主,这样的方案更显公平。

      (作者系资深市场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