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5:特别报道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特别报道
  • A3:私募
  • A4:私募
  • A5:私募
  • A6:私募
  • A7:私募
  • A8:私募
  • A9:私募
  • A10:基金·投资
  • A11:基金·焦点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视点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人物
  • 23只新股冻结资金3.2万亿
  • 央行再度降息
    引导利率下行
  • 汇付天下
    打造超级金融账户体系
  • 卡梅伦留驻唐宁街
    经济亮点立大功
  • 南方中国梦:布局“中国梦”,重仓大牛股
  • 新城控股拟换股吸收合并新城B
  • 4月CPI继续漫步“1%时代”
  •  
    2015年5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23只新股冻结资金3.2万亿
    央行再度降息
    引导利率下行
    汇付天下
    打造超级金融账户体系
    卡梅伦留驻唐宁街
    经济亮点立大功
    南方中国梦:布局“中国梦”,重仓大牛股
    新城控股拟换股吸收合并新城B
    4月CPI继续漫步“1%时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再度降息
    引导利率下行
    2015-05-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再度降息能扩大去年11月与今年3月两次降息的“战果”,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的下行。马骏表示,由于目前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必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利率、稳定投资增长的目的。如果名义利率不降,在通胀率明显下行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由于实际利率上升而导致货币条件被动紧缩的局面。

      

      防止“诱导式上浮”

      央行为何此次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1.3倍跳跃式地上调为1.5倍?对此,马骏的解读是,其主要考量是防止“诱导性上浮”。换句话说,如果仅将上限扩大到1.4倍,一些自主定价能力有限的银行存款定价就可能被“诱导”到这个上限,对本来已经形成的融资成本下行趋势产生不利影响。将上限直接调到1.5倍,拉开上限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距离,更有可能降低一些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冲动。

      目前,不同类型银行在存款定价上已经分化为三大阵营。国有大行,加上少数股份制银行是第一梯队,一年以内上浮10%,活期及两年以上执行基准利率或略有上浮;第二阵营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包括少数城商行,一年以内上浮20%,活期及两年以上上浮约20%;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第三阵营,各期限品种上浮20%到30%。

      既然一些银行原先就没有用足上限,加上银行体系流动性目前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央行就在这个有利的时间窗口顺水推舟,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上限。马骏预计,由于当前流动性充裕,通胀率和市场利率都趋于下行,大部分金融机构不会用足1.5倍的上限。

      央行自去年11月起的三次降息,均同时结合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对银行来说,贷款利率下降,存款成本不变甚至上升,实质上息差是收窄的。比如,根据央行的测算,去年11月份的降息操作使得银行息差下降约42个基点。

      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认为,推动利率下行,是未来政策发力的重点,具体来说是缓解存量债务的高利息困局,缓解高杠杆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压力。因此,银行在利润表和资金流量表方面可能需要暂时承受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