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大盘走势
□丁 峰
预测资本市场走势,如同预测人类社会未来一样,是很困难的事。但既然社会历史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资本市场的变化也有自身的逻辑。概括讲,有三大指标可作参考,帮助我们厘清思路。
第一个指标是总市值和GDP的比率。换在10多年前,该指标没多大意义。那时整体资产证券化率还较低,很多国民经济支柱企业还未上市,所以总市值和GDP的联动效应还没体现出来。去年沪深上市公司总收入达29万亿,同期GDP为63多万亿,虽然前者只是后者的一半,但却集中了我国最好最庞大的企业群体。一般来讲,总市值与GDP比率在1左右比较合理。比如从国际上看,全球总市值截至4月底达74.7万亿美元,据推算今年全球GDP约为74.5万亿美元,两者数值接近。在这个时点,全球各大股市有的低估,有的高估,两项因素互相抵消,正好说明比值为1是个合理的价值中枢。目前,沪深总市值约为53万亿,本年GDP可达约68万亿,与GDP的比值约为0.8,说明目前大盘估值尚处于一定的安全边际。
第二个指标是大盘市盈率。这是个老生常谈的指标,却时时被忽视,经常在事后才意识到其重要性。算起来也很简单:去年沪深全部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约2.44万亿,用现在的总市值53万亿一除,约为22倍。历史上,美国股市牛熊市大盘市盈率波动区间为7至23倍,大部分时间在15倍上下波动。过去40年,我国香港股市大盘市盈率基本在8至22倍间波动,与美国相当。沪深股市波动幅度更大一些,约在10至50倍之间,整体估值水平要高于美股和港股,估值中枢约为30倍。当然,碰到熊市时会跌过头,碰到牛市时会涨过头。但每次事后看,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一样,大盘市盈率也总以这个估值中枢为“锚”,来回波动。眼下这个指标还没有穿越30倍的中枢值,理论上尚有一定上升空间。
上述两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股市的中长期走势。其实,在本质上,这两个指标是相通的。第一个指标是说GDP好了,股市就会好;那么,GDP好,经济基本面自然就好,企业业绩也会好,结果便是大盘市盈率随之降低,股市更突显投资价值。所以,这两个指标说到底还是基本面指标,经济基本面好,指标便会趋好。
然而,投资者更为关注股市短期走势。衡量股市短期走势的指标是什么呢?尽管短期走势几乎不可预测,但有个指标不可忽视,这便是第三个指标:资金量指标,准确地说就是增量资金指标。
增量资金是推动大盘上涨的买方力量。这个指标和前两者指标也是相通的:市盈率的倒数,即PE的倒数就是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取决于实际利率水平。在信托固定收益、债券利息、贷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由于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金便会更多流向信托、债市和银行。就在半年前,大盘市盈率只有目前的一半,对应实际利率是目前的两倍,因此,在信托收益走低和降息周期来临的情况下,资金便逐步涌到了资本市场。也就是说,这波大行情的发轫并不是经济基本面改善以及主观臆想式的良好预期,而是源于资本的本能嗅觉。
数据显示,本年证券资金账户累计净转入约1.6万亿,融资净增加约0.9万亿。细看每月情况,这两项前两月合计净增加约0.5万亿,3月净增加约1万亿,4月净增加约1万亿;对应大盘月涨幅分别为-3%,4%,13%,17%。可见,当月新增资金多,大盘涨幅就大。当月开户数也可佐证,以一码通为准(一码通下挂沪深账户、基金账户和B股账户,是较准确的开户数信息),1月一码通开通约97万户,2月约55万户,3月约238万户,4月约502万户。
可见,如果新增资金和新增开户累计递增,可确保大盘持续上涨。但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应概念,通俗地讲,就是效应依次递减。目前,沪深一码通账户合计约8000多万,但持仓账户也就约3000户,其余主要是休眠账户。今年累计开户已约900万户,4个月间持仓账户约增加了30%,接下来能否维持如此幅度的增幅还未可知。
还有三个涉及资金流出流入的因素不能忽视:交易佣金和印花税,上市公司的分红,上市公司的融资。本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约80万亿,对应佣金约1000亿,印花税约800亿,折合一年合计约5400亿;去年IPO募集现金约500多亿,今年预计可达约2000亿,这两项是资金的流出。据已公布的2014年分红方案,沪深全部上市公司合计派现约7300亿,这是资金的流入。可见,在存量盘子里,三项因素基本实现弱平衡。
总之,股市走势长期看业绩,短期看利率。但业绩和利率并不总随人所愿:业绩好时,场外利率较高,资金面偏紧,股市上行动力减弱;业绩差时,场外利率较低,资金面宽松,股市却很容易上涨。当下,大盘接近价值中枢区间,适当的减杠杆是必要的,融资买盘的权重该缩减了,适当打一定的提前量。千万不能为了再多吃一口肉,撞到南墙头破血流后才意识到借钱买股票的凶险。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