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9:艺术资产
  • 10:评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公募基金
    还值得持有吗?
  • 公募基金王者归来
  •  
    2015年5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公募基金
    还值得持有吗?
    公募基金王者归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公募基金王者归来
    2015-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牛市的重新开启,让公募基金再次显现暌违已久的王者风范。

      从去年四季度开启的飙涨行情,让公募基金斩获颇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在760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排名前二分之一的基金年内回报超过73%;607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50%,129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100%,更有14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150%。公募基金王者归来,重现上一轮万人争抢买基金的盛况。

      在今年的市场行情中,公募基金的表现,远远超过了2007年。当年的业绩冠军、由“基金一哥”王亚伟掌舵的华夏大盘精选,全年总回报为226.24%;而今年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易方达新兴成长灵活配置基金收益已达205.86%,行情的疯狂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上一轮牛市。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普涨的市场行情中,投资公募基金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凭借强大的研究能力,在系统性行情中,高仓位的公募基金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历史数据也显示公募基金在牛市表现抢眼。

      ⊙本报记者 赵明超

      牛市起步 公募业绩大幅领先

      东方财富choice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在760只今年以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排名前二分之一的基金,年内收益率均超过73%;年内总回报超过50%的基金多达607只,年内回报超过100%的多达129只%,更有14只基金年内回报超过150%。在牛市冲天的行情中,仅有一只基金没能取得正收益。收益最高的易方达新兴成长灵活配置高达205.86%,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涨幅,即使在2007年大牛市中,也没有如此的疯狂。

      与牛气冲天的公募基金相比,私募的整体业绩要逊色一些。格上理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阳光私募行业年内平均收益30.3%,其中股票类基金平均收益35.66%,相对价值策略基金平均收益9.49%,宏观对冲基金平均收益34.88%,组合基金平均收益23.49%。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最新业绩公布日,在可统计的2368只非机构化阳光私募基金产品中,年内回报超过30%的仅有1115只,不足总数的一半;业绩超过50%的只有533只,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年内业绩翻倍的只有49只,仅占全部产品数量的2%左右,与占比近两成的公募基金相比,逊色不少。

      沪上某基金研究员表示,在牛市行情中,拥有强大研究优势的公募基金,在系统性行情中,把握大势的能力更胜一筹,公募基金的业绩表现也非常抢眼,尽管在历史牛市中行情中,主动管理型产品往往跑不赢被动的指数产品,但是在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券商资管等投资机构中,公募基金的整体历史表现最好。

      仓位也是公募基金领先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在系统性的行情面前,公募基金仓位高达9成以上,可以充分享受市场红利,部分偏股型基金还有仓位限制,不能低仓位运作,在市场大幅上涨时可以充分受益,而在牛市到顶前几个月,投资者往往陷入疯狂状态,超大规模基金成立数量增多,使得公募基金弹药充足,也助推了基金净值的上涨。相对而言,私募基金的仓位非常低,尽管操作灵活,但是在系统性市场行情中,不敢重仓成了私募基金业绩落后的最重要原因。

      以2015年4月为例。据格上理财统计,当月阳光私募行业平均收益9.72%,股票类基金平均收益12.01%,相对价值策略基金平均收益1.58%,宏观对冲基金平均收益11.88%,组合基金平均收益3.74%。其中,股票类基金行业前1/4平均收益24.2%,行业后1/4平均收益1.51%。

      今年4月份的公募基金业绩显示,在844只公募基金产品中,当月收益超过10%的有600只,占比接近四分之三,237只收益超过15%,75只收益超过20%,当月业绩冠军富国医疗保健股票则高达40.53%。不管是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收益,公募基金的表现,均大幅超越私募基金的表现。

      沪上某第三方销售机构人士表示,尽管部分私募业绩非常好,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上万家私募基金产品中,选择好的产品并不容易。另外,在牛市普涨行情中,公募基金的管理费费用低廉,而私募产品除了不菲的管理费之外,还要被收取高达20%的业绩提成。

      

      “市梦率”流行 成就公募红五月

      在不断上涨的牛市行情里,公募的良好业绩仍在持续。而本月初开启的降息,在市场中迅速发酵,带来火红的5月行情。据了解,5月份市场大涨,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4月底5月初主板调整带来的分流资金,前期涨幅巨大的“中字头”股票,遭遇深度调整后,博弈资金会转而选择具有想象空间的、有转型预期的新兴市场板块。

      在沪上某投资人士看来,对于新兴概念股来说,当前正不断有利好出现,从国家领导层反复提倡万众创新,还是视察具有新兴产业概念的地点,“在我看来,就是对新兴产业打气,毕竟这是代表国家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同样的结论也出现在市场资深人士口中,在部分私募大佬看来,创业板大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站上3000点之后的创业板,才刚刚是起点而已。

      事实上,受到资金猛攻的创业板,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专户。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近有号召力募集大基金的,多是最近两三年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受益于新兴产业概念股,在拿到新增资金后,这些基金经理依然会选择新兴板块。

      据记者了解,在如日中天的新兴产业概念股中,次新股和收购重估股最为火爆,不少个股连续涨停。在新兴概念股的推波助澜上涨中,机构加仓成为股价上涨的主动力。

      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在当前的市场飙涨环境中,资金寻找次新股和具有收购新兴产业的概念股,尽管部分概念股炒作氛围严重,但是相对于当前近乎疯狂的创业板来说,危险的地方也相对是安全的,所以游资选择新兴概念股进行“攻击”,从最近两三个星期的市场表现看,追高进入的投资者获得的回报依然惊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上市公司收购资产已经高达883次。通过收购新兴概念领域资产,让此前传统业务穿上新装后,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以龙生股份为例,复牌以来已经上涨了十倍,5月份以来已经实现翻倍;长亮科技复牌以来涨幅也近三倍;部分具有新兴产业概念的上市公司,涨幅同样巨大。

      在南方某基金公司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市场已经陷入疯狂状态,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概念股,此前对公司的估值体系已经失效,不少狂热的投资者依靠市梦率开始估值,以至于“上市公司画个饼,市场都会迅速跟进,不管什么概念,只要能炒作,大家都一窝蜂地上。”在当前的市场中,部分短线操作高手可以博得较高的收益,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跟风炒作的风险也同时在不断积累。

      不过,那些集中资金“火力”猛攻新兴产业的新兴产业基金,月内收益非常抢眼。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至今,在成立于5月份之前的972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收益超过10%的有674只,超过15%的有534只,超过20%的有354只,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更有49只基金月内收益超过30%,大成中小盘、诺安新经济股票和中银新动力股票收益超过40%。

      相对于月内涨幅为23%的创业板指数来说,共有238只基金月内涨幅超过创业板指数涨幅;相对于月内涨幅仅有4.85%的大盘来说,则有759只基金跑赢大盘,占比仅八成。

      相对而言,阳光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不佳,以5月11日到15日为例,一周时间沪深300 指数上涨1.30%,创业板指上涨5.78%。从私募基金产品看,非结构化产品平均简单收益为3.84%,尽管跑赢沪深300 指数2.54%,但是严重跑输了创业板指数。

      

      资金汹涌 公募规模迅速增加

      事实上,随着最近几个月来市场的持续飙涨,投资者的热情也被逐渐激发,资金正在通过公私募基金加速进入市场,除了最近新发基金规模普遍较大以外,原有基金的净申购量也迅速增加,部分基金公司每天净申购量高达一二十亿元。

      据了解,去年年底规模只有两三百亿元的南方某基金公司,由于最近几年来业绩非常抢眼,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最近一个多月来,净申购量非常大,每天净申购基本在一二十亿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其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接近千亿元。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凭借抢眼的业绩,也吸引众多投资者申购,规模增加同样非常快。

      除了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公司的规模增加也非常快。北京一家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尽管成立时间不算短,但是规模并没有迅猛增多,直到进入2015年,规模开始集聚增多,已经从年初的二三十亿元飙涨到一百多亿元。上海一家规模十几亿元的私募基金公司,最近几个月来,规模也增加了一倍多。

      从基金开户情况看,从4月中旬以来,连续三周开户数超过100万,其中 4月17日-24日开户总数为154.1万户,已经超越了2007年8月10日-17日的151.4万的开户数,创下基金单周开户数量的新高。尽管受五一假期影响,但是5月1日到7日,一周时间开户数也高达990万户,从5月8日到15日,基金开户数也高达973万户,而截至目前,基金开户总数高达6365万。从股票账户开户数量看,从2015年4月初开始,每周开户数量均超过150万户,并在4月底开始已经连续四周超过160万户,最新一周开户数量高达165.16万户。

      “想进来的钱太多了,目前的情况是四面八方的钱蜂拥而入,大家都想挤破头进入市场,多方信息表明,从上一轮牛市之后成长起来的投资者,正在加速进入股市中,”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表示。

      从上一轮牛市行情看,2007年6月份基金和股票开户数创下了历史新高后,过了几个月市场到达顶点,此次行情会否重演历史?在业内人士看来,牛市在短期内还不会结束,但是从新投资者入场情况看,该进场的投资者大部分已经进场了,随着市场行情的逐步深入,以后或许将进入慢牛状态。“以后选股的难度会增加不少,部分跟风炒作的概念股,肯定是要回调的,其中的风险非常大。”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如是说。

      不过,在沪上某基金研究员看来,最近一段时间迅猛增加的基金净申购量,给基金经理以新的弹药,使得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推高本已经很高的重仓股,“部分已经涨了很高的成长股,高位盘整后并没有跌,而是再度发起更猛烈的上涨,主要就是新进入的资金推高的。”

      据了解,部分基金公司拿到新申购的资金,马上就会买入。而新成立的基金,基金经理建仓速度也非常快,几天时间仓位就达到五成左右。众禄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一两个月来,股票型基金仓位始终在91%以上高位运行。

      

      长期业绩 私募并无明显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被投资者认为更能带来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从长期业绩来看,对比公募似乎并无优势。

      上海证券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绝大部分私募产品业绩缺少稳定性和持续性,当分年度来考察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时,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私募基金每年都能具有超越无风险收益的表现,每年业绩都能战胜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的私募产品比率仅为8.81%,而每年都能跑赢市场的私募基金比率低至2.70%。

      朝阳永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目前存续中的并且披露投资策略的4994个股票型私募产品中,在上述私募产品中,在2011年至2014年度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7.96%,0.95%,13.46%和29.75%。相对于主动管理型公募股票基金,尽管在2011年和2014年私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分别超越了6.11%和8.79%,但2012年和2013年私募产品的业绩分别落后4.63%和1.10%,总体上看私募产品并未全面占优。统计数据显示,从年度平均收益率来看,私募产品相对于主动管理型公募股票基金来说并无明显优势,也并没有持续稳定跑赢市场。

      从私募产品的业绩分布上看,2011年共有76.04%的私募产品业绩优于主动管理型公募股票基金指数的收益,2012年仅有27.93%的私募产品跑赢公募股票型基金,2013年和2014年该比例分别为37.49%和55.48%;和中证全市场指数收益相比,2011年私募产品中高达83.94%的产品业绩表现优于市场指数,2014年该比例仅为16.35%,2012和2013年则分别为32.07%和58.03%。除了2011年私募产品在业绩上呈现相对明显的优势外,2012年至2014年私募产品的总体表现并未超越公募股票型基金和市场指数。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在存续期超过三年的704只私募产品中,仅有62只产品三年中每年业绩表现都优于主动管理型公募股票基金,对应比例为8.81%;每年业绩都能超越市场指数(即中证全市场指数)收益率的私募产品数量更少,仅为19只,比例低至2.70%;连续三年获取超越无风险收益的私募产品数量也仅有224只,对应比例为31.82%。

      此外,根据上海证券的统计,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阳光私募基金在受到投资者追捧的同时,也经受着市场的严酷考验。市场上不断有新的私募产品发行,同时也有不少私募产品因为各种原因被终止或者清盘。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选择也成了一大问题。

      如果按照私募成立年限把私募划分为老私募产品和新私募产品,总体而言,老私募产品的平均收益略高。尽管从理论上看,老私募产品因为存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在获取绝对收益方面经验更加丰富,对于市场的认识相对更加深刻,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新老私募产品在业绩表现上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