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9:艺术资产
  • 10:评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 “微商”玄机:通过朋友圈炫富发展下线
  • 外论点击
  •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 下好铁路“走出去”
    这盘大棋
  •  
    2015年5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评论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微商”玄机:通过朋友圈炫富发展下线
    外论点击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下好铁路“走出去”
    这盘大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点击
    2015-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点击

      ◎《经济学家》5月22日社论

      东北亚贸易结构已改变

      东北亚出口状况一直是衡量世界经济健康与否的一把量尺。这一地区将日本领先的高科技、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专业的电子工业及中国的装配能力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产出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商品。这一发动机现在开始迟缓下来。今年4月,韩国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8.1%,达到两年新低。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的出口下降了6.4%。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出口也疲软乏力。这些数字看起来暗示世界经济重新陷入低迷,实际却是亚洲出口不再是全球需求的晴雨表。

      2014年美元走强之前,东北亚出口与发达经济体增长之间的联系已开始减弱。比如,过去三年,东北亚出口就比美国经济增长要缓慢得多。这种背离是何原因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后,其他地区胜出了东北亚。但这种解释禁不住进一步的深究:去年,除了中国,来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也遵循了与东北亚一致的弧线,拉丁美洲和中东欧的出口表现更差。所以,东北亚所占全球出口份额实际是上升的,从2011年的22%,上升到去年的23%。

      一个更好的理论是东北亚贸易结构已改变。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公司蜂拥而入以求扩展他们的供应链。这推动了这一地区半成品贸易的繁荣,这一地区被称为“亚洲工厂”:日本、韩国产出最复杂的部分,中国完成组装,产出成品。当中国走向价值链上游时,这一过程明显变缓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高路易总结说,中国半成品进口从2007年到今年年初,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中国国内已形成地区供应链,因此中国出口可能会成为衡量世界经济状况更好的标尺。中国出口今年增长了5.9%,高于去年同期4.6%的增幅。以这种方式看,全球需求增长虽然还不明显,但至少是上行的。

      (贺艳燕 编译)

      

      ◎《读卖新闻》5月22日社论

      东芝拿什么来挽回市场信任

      东芝发生了基础设施工程会计处理不当的问题。4月,问题暴露后,东芝开始了公司内调查。其后,包括集团公司在内,东芝推迟了2014财年决算的公布。东芝一直没有作出详细说明,市场对其业绩恶化愈加担心,这导致股价大跌。等到田中久雄社长初次召开记者会表示要立即通过第三方委员会查明真相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可以说,东芝并没有尽到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公开信息的责任。东芝必须向第三方委员会提供信息,全力配合调查。

      此次出现工程会计问题的三个部门是发电、铁路等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部门,田中社长表示,“其他部门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外界要求对其他部门和相关公司也进行彻底的调查。东芝对此次问题发生的解释是,各部门过于重视收益目标而没有充分考虑会计处理的妥当性。事实到底如何,我们希望第三方委员会能对此有彻底的调查。即便东芝没有故意隐瞒损失,但是优先工作定额的公司竟然发生会计处理不当的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

      重机巨头IHI公司2007年也发生过工程会计处理不当的问题。该公司在将决算修改为营业赤字之前进行了公募增资,金融厅认为此举违反了金融商品交易法,对其处以16亿日元的处罚。东芝此次问题的暴露,起因于相关人向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的举报。不得不说东芝公司内部并没有做好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为了挽回市场的信任,东芝必须查明原因,并尽早出台能有效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的举措。

      (梁宝卫 编译)

      

      ◎《卫报》5月22日专栏文章

      在银行卡时代,我们忘了金钱的真实价值

      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去年所有支付中仅有48%通过现金,大多数人都用信用卡或借记卡购物。在智能手机上允许无现金支付的应用Apple Pay已在美国推出,很快有望出现在英国。现在大多数人都有免接触支付系统,这意味着任何低于20英镑的交易都能通过读卡来完成。而到了9月,这一限制将上升到30英镑。

      很多人都欢迎最终生活在一个无现金社会的想法。无现金交易很省时、很方便,也很安全。当我们大多数人都通过银行自动票据交换业务来被支付薪酬,我们不再实际看到或接触到我们赚的钱,我们也不想在消费前还麻烦地把钱从银行取出来。

      但一个没有现金的社会,会把我们转变成一群只知商品价格,却对价值一无所知的消费者吗?如果我们在消费时,每笔花出的都是现金,我们还会购买那些沉在箱底的东西吗?用银行卡购买的一些东西,我们有时甚至都不曾记得曾购买过。

      西方的消费文化已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广告已越来越聪明并具有侵入性。我们认为我们具有强大的意志力不会被广告洗脑,我们可以忽视弹出广告,也喜欢在没有商业广告打扰的网络上看节目,但所有的媒体都在鼓舞消费,而通过银行卡,我们在消费时甚至感受不到消费的代价。

      加里·施特恩加特反乌托邦小说《悲伤的真实爱情故事》,展示了每个人都有信用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个人价值被消费欲望所决定。然而,我预感到了一种警觉消费的潮流,我们将被鼓励留意每笔交易,尽量通过现金而不是银行卡交易。银行卡可能还会大行其道,但我们应明白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尽可能只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会将我们从透支中解救出来。

      (作者系《卫报》专栏作家黛西·布坎南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