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9:艺术资产
  • 10:评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 “微商”玄机:通过朋友圈炫富发展下线
  • 外论点击
  •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 下好铁路“走出去”
    这盘大棋
  •  
    2015年5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评论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微商”玄机:通过朋友圈炫富发展下线
    外论点击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下好铁路“走出去”
    这盘大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2015-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余丰慧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原央行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吴晓灵在“201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的演讲中直抒胸臆:我国金融的杠杆率在全球来说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加银行信贷是饮鸩止渴的行为。银行不能总是要央行“放水”,还需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吴晓灵此论,真可谓一语中的。这也是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只是人微言轻,波澜不惊。现在经济金融重量级人物要求制止增加信贷,说明有关货币政策的另一种声音终于也渐渐响了起来。

      的确,央行不能总是“放水”。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降息、两次降准,而且一次性降准一个百分点,这样的政策力度在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就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货币政策也没有下如此的猛药。大幅度增加信贷投放,罕见力度投放货币,主要是为了应对市场中的流动性缺乏症,特别是化解实体经济实体企业融资难。那么,当下市场上是否流动性匮乏?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不是市场流动性总量不足导致的呢?这需要细细分析。

      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总量,有两组数据令人吃惊:从1949年到2008年,59年间银行系统一共投出信贷30万亿,但在2009年至2014年短短5年间,银行系统投出的信贷已达50万亿。这5年投放的信贷货币总量是前59年投放的167%,即1.67倍。不仅是吴晓灵,相信所有人看到这组数据都会发问:如此规模的信贷投入难道还不够吗?难道我们在经济转型时还要要求增加银行信贷吗?

      从微观层面来说,今年以来火爆的股市每天交易金额时常都在1万多亿,最高单日交易额1.8万亿。如果市场上真缺乏流动性,那这些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有,民间融资大热,民间资本大量涌动;非法集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P2P、众筹等各种互联网金融融资渠道异常火爆。此前,笔者被邀请到几个P2P平台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是,上百万的融资项目甚至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可见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关键是在流向哪里?在于是否有足以吸引资金流去的收益率、回报率等。再从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看,目前Shibor利率正在较大幅度走低。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下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如果大力度释放流动性并非对症下药。目前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但这些流动性是否往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流去就成了关键问题。一句话,问题不在总量上,而在流向和结构上,还有货币信贷配置效率问题。目前,贷款存量余额高达80多万亿,如果能加速周转0.1个百分点,就能盘活资金8万多亿。信贷货币配置效率何等重要!

      造成一边市场流动性富裕,另一边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从间接直接融资方式讲。无论哪一种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里送炭。银行贷款嫌贫爱富,资本市场高门槛,能得到银行贷款和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都是大企业、国有企业、垄断型企业或者根本就不缺资金的所谓“好企业”。无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资金,大都没有中小微企业的份。加之,这么多年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都处于金融资源相对垄断的状况,绝大多数急需融资的实体经济被现行金融体制边缘化了。

      诚如吴晓灵所言,“中国不缺钱,中国缺的是把这些钱通过合法的渠道、通过有效的渠道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投入到需要资金的方面去,因而控制货币、搞活金融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为此,除了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经济转型,切实减轻实体企业经济负担,激活和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吸引流动性青睐中小微企业外,搞活金融、放开金融市场,笔者以为,至少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足文章:彻底放开民营资本办银行的限制,将横冲直撞的民间资本吸引到笼子;在创业创新型企业IPO制度上,取消连续多少年盈利、资本资产等指标限制,把风险判断的权力交给市场和投资者;大力发展普惠制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

      (作者系金融从业者,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