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消息,4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90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061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从1995年到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连续20年逆差。2004年全年服务贸易逆差额78.07亿美元,而去年的贸易逆差额是2004年的23倍。2013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达1184.6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和“差”可谓顽症痼疾。
作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若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就难以成长为贸易强国。因而,破解服务贸易逆差的“逆”与“差”,是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以当前的现实条件,可从跨境交付,平衡境内外消费做起。
跨境交付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的领土内,向另一成员方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如在中国境内通过电信、邮政、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对境外消费者的服务。跨境支付,尤其电子跨境支付,我国有最便捷的信息化平台,但却成为我国消费者疯购海外商品的工具,从而使钱流海外,甚至逃避了关税、海关代征税和消费税。跨境电子商务支付(交付)平台,要实现更为便捷的转型升级,中国亟须提升的是在此便捷平台上的服务贸易由进口到出口的逆转。而这,还是要靠自身商品质量的提升,让海外消费者通过中国电商平台来代购中国商品。
以前是富起来的中国人到海外旅游购物,现在出境消费的主力是中产阶级。这一方面彰显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自信,另一方面也折射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之困。国人出境游自2013年突破1亿人次,海外消费额去年底已超过万亿人民币。而国人在海外消费市场被视为购物狂——奢侈品要买,乳制品要买,甚至连电饭煲和马桶盖也要狂购——看似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实际上隐含着进口商品内外两个市场的差价之大,以及国货商品的质量欠佳。因此,平抑进口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国内市场价格,让国人尽量在国内购买平价进口商品,是抑制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来,中国降低了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预示了政策层面通降税提振内需的导向性。但降低关税,对平衡境内外消费的意义不大,只有大幅降低消费税,当然也包括适当调整增值税,让终端消费者做出愿意在国内购买进口商品才有实际意义。此外,就是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牌,让我国消费者以购买国货为荣,同时也让海外消费者青睐中国商品。
就现实而言,这还有漫长坎坷的路要走——不仅是财税政策的调整,还有“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利好是,财税体制改革已是进行时,“中国制造2025”也给出了做大做强“中国制造”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作为全球化的受益国,中国也许可通过政策调整和产业政策,让走出去的中国人少买外国货,但却阻滞不了滔滔的中国境外游热潮。目前是年过亿人次,未来可能会是2亿3亿乃至更多。这么多人出去,除了住宿消费,更重要的是不自觉也吸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相比可用数字衡量的服务贸易逆差,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逆差可能更为可怕。尤其很多富人乃至中产阶级的移民潮,形成了中国赚钱、海外消费和生活的尴尬。
无疑,平衡境内外消费不仅是经济学命题,也是涵盖软实力的社会文化课题。提升国内旅游业的软硬环境,强化其内在的文化品质,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是破局服务逆差乃至提升中国整体形象的必然之路。日本在经历40年服务逆差之后,通过中国游客实现了服务贸易顺差,值得我们深思。
破局服务逆差乃至提升中国整体形象,“一带一路”战略是个巨大的机会,走出去在全球建立更多的商业机构。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在韩国构建电商支付平台就是。中国资本走出去,除了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更多商业市场空间需要深耕。如何利用国家战略,突破市场屏障,大有作为。
如果说货物贸易直接体现国家硬实力,服务贸易的质量并举则彰显国家软实力。解决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逆”与“差”,变“逆”为“顺”、变“差”为“好”,才能理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