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铃 ○编辑 枫林
新增保费、到期再投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致使近千亿保险资金急寻投资出口。记者在与保险投资圈人士交流后了解到,不少保险机构都在积极挖掘A股定向增发机会,两类公司最被看好。
不过,在上证综指已站上5000点的当口,市场中人对险资此举择时是否恰当而心存担忧:定增有一定的锁定期,后续个股行情涨幅能否达到预期,这无疑将考验险企投资团队的“慧眼识金”。
瞄准两类拟定增公司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前往上市公司调研的保险机构日趋增多。综合多家保险机构投资经理的观点来看,在充分实地调研之后,他们基本上看好两类有定增计划的上市公司。
具体来说,一是,有明确改革预期的地方国企混改股;二是在互联网战略上有实质布局,拟募资扩大生产线而非单纯“讲故事”的消费、科技等领域的公司。
其实,保险资金参与定增并非新业态,也并非今时而起的暂时现象。从2014年初以来,保险机构便开始纷纷瞄中定向增发。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机构,保险资金参与定增的模式并不复杂,一般会通过自有资金或保险产品的途径进行配置,其规模也易量化统计。
来自上证报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剔除中国平安认购平安银行定增股份这个因素,截至6月7日,今年以来合计约有20家保险机构参与了51家上市公司定增(包括增发预案、已经实施的及优先股),合计持股30.72亿股,耗资约280.6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持股数量的增幅高达204.47%,耗资金额增幅为186.69%。
不仅资金规模明显放量,而且保险资金参与定增的机构类型也有了微妙的变化。记者发现,2015年,定增获配的险企类型基本上可一分为二:一类是以平安、太保、泰康等为代表的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类是国华人寿、华夏人寿等为代表的“资产驱动负债型”中小保险公司。
考验险企择股能力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转战一级市场,这当然与2014年以来本身火爆的定向增发潮不无关系。但除此之外,也与保险机构的业务结构转型变化息息相关。而这种转变,或将促使保险资金主观上会加大定增的参与力度,密集潜伏定增股或将成险资未来投资股市的一个常态。
所谓的业务结构转型,一是指保险资管出现“产品化”趋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投资新政陆续推出后,保险资管除打理本集团资产之外,还通过发行类投行产品,拓展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而部分新增第三方资金就是通过定向增发的形式,投向资本市场。
二是中小险企的产品结构出现短期化和趋同化。目前,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权的锁定期通常在一年左右,恰与这些中小保险公司销售的一年期短期险种产品相匹配,契合这类险企的现金流管理模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类险种有利于迅速做大业务规模,这意味着,中小保险公司蜂拥定增市场“淘金”的浪潮,短期内不会褪去。
不过,对于保险资金坚守一级市场定增投资的阵营,市场人士是心存担忧的:从目前的点位来看,眼下是不是最佳的定增参与时期?增发股解禁后,个股行情的涨幅能否延续?这将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盈利得失。
一家正在寻找定增机会的保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私下里告诉记者,的确,在市场比较高涨的时候,参与定向增发的风险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就更加考验投研能力和择股能力。
他直言,如果上市公司本身资质不好,仅有重组或题材概念,肯定不会贸然参与,这类公司存在业绩变脸较快、炒作周期较短的特点,风险不容忽视。“我们首先要挑选的是,公司的估值不能过高,业绩增幅必须稳定,募资用途非单纯的牌照收购而是有实质性扩大生产线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