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广告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A股向全球机构投资者迈出了开放步伐
  • 该是全面反思全球物价指数体系的时候了
  • “较大股东”也应纳入信息披露义务人范畴
  • “三大支柱”
    渐趋边缘化
  • 年报“补丁”何其多
  •  
    2015年6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A股向全球机构投资者迈出了开放步伐
    该是全面反思全球物价指数体系的时候了
    “较大股东”也应纳入信息披露义务人范畴
    “三大支柱”
    渐趋边缘化
    年报“补丁”何其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该是全面反思全球物价指数体系的时候了
    2015-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为何各国央行持续多年的货币政策宽松而物价反而一直处于紧缩边缘?实际消费物价涨幅很大,却没反映到CPI指标体系中去。这到底是实体经济的问题,还是物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不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当前全球不少经济现象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易宪容

      

      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1.2%,低于市场预期。这已是我国CPI连续9个月处于“1”的水平了。CPI长期处于低水平,通货紧缩(deflation)的疑虑又起。对此,市场预期央行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宽松。然而,目前我国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吗?如果是,真会那样可怕吗?从去年以来各国央行纷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宽松把CPI提升到2%。更让人困扰的是,为何各国央行持续多年的货币政策宽松无法让物价水平提升,反而一直处于紧缩边缘呢?这到底是实体经济的问题,还是物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这些都是要需深刻反思的问题,否则,当前全球不少经济现象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我国对通货紧缩的疑虑已快近一年了,但按照经典的定义,实际上目前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比如萨缪尔森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与成本普遍下跌的现象,史蒂格里茲则认为是价格水平稳定下滑的情势。按照这两个概念,一般认为当前CPI持续两个季度下跌即代表有通货紧缩迹象,政府对此就得注意了。

      以此来看我国近几个月的CPI数据,尽管连续9个月处在“1”的水平,甚至今年1月跌到了0.8%,但毕竟一直处于正水平,没有出现负水平,更没有出现两个季度的负水平,因此,认为当前中国有通货紧缩压力是过虑了。只要CPI不为负,就不用担心出现通货紧缩。

      更何况,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物价处于低水平是经济常态。比如根据统计,英国自1800年以来有78年出现通货紧缩,瑞典自1830年以来也有43年出现通货紧缩,但这些通货紧缩并非伴随经济衰退。经济史学家Michael Bordo的早年研究也表明,自有CPI记录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多数时候都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并不意味经济不增长。这种低物价是工业化时代后生产率提高及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至于目前全球物价处于低水平是不是与互联网时代有关,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按月比,5月CPI变动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季节性因素导致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下降。这是影响5月CPI走低主要因素;二是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按理说,中国以“猪周期”为主导的CPI,猪肉价格上涨,也会带动CPI上行,但这次却没有,估计猪肉价格仍然处于恢复性上涨阶段,因而对CPI的升势影响小;三是烟草价格上涨;四是油价的上行。后三者对CPI上涨影响只有0.19,当然敌不过鲜活食品价格下降对CPI的影响,从而使得5月CPI回落。如果确实是这样,那这样的CPI变化应是好事,也就更不用担心CPI下行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了。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当前全球的消费者物价指标体系有许多方面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如果按照一般通货紧缩定义,它是指物价与成本的“普遍”下跌。当初经济学家选择以消费者物价来观察,是因为CPI样本范围广泛到食、衣、住、行、育、乐,可以用该指标来观察一国物价下跌是否具有“普遍性”。然而,在实际的情况下,CPI下跌却极可能只是少数权重高的物价大跌有关,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比如,由于美国CPI中的居住类占比为43%以上,如果房价不涨而处于低水平,那居住类消费价格涨幅就会很小,美国的CPI肯定会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同理,我国CPI中的居住类占比为13%左右,尽管房价飙升会影响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但由于居住类比重过低, CPI也就升不了多少。国际油价下跌对我国CPI的影响也是如此。

      按照货币主义理论,物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货币现象。用过多的货币购买过少的商品,物价就会上涨;反之,货币发行收紧,用过少的货币购买同样的商品,物价就会紧缩。可是,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主义对现实经济生活好像失去了解释力。比如,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及其他国家,近几年货币发行量成倍、甚至于十倍以上增长,可是全球物价水平不升反降。你说怪不怪?这让经济学家纳闷不已。有人说,各国央行大量创造的货币没有流入消费商品而是流入各国资产,如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价格飙升。比如,美国道琼斯指数从2009年至今上涨了三倍以上,中国不少城市的房价近十年也上涨十倍以上。可这些都没有影响CPI上涨,真是很奇怪。这只能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消费价格与资产价格完全脱节;二是近几年来各国央行创造的货币基本上流入了各种资产而没有流入实体经济。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以中国香港的物价变化为例,2005年菠萝面包的价格基本上在每个2.5港元,但今年涨到了5至6港元,十年上涨一倍以上。还有,香港马莎店购买一件衬衣不会超过200港元,但目前同样衬衣价格已涨至500港元左右,其他衣服价格上涨程度也是如此。而近十年来中国香港CPI涨幅远低于这些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近三年来,加拿大的牛肉价格平均上涨40%以上,但同期加拿大的CPI一直在2%以下徘徊。这也就是说,实际消费物价水平上涨很大,却没有反映到CPI指标体系中去。发达经济体是这样,新兴经济体也如此。

      再说,当前全球CPI指标体系也是引起各国房价炒作、房价飙升及房地产泡沫最为重要的根源。因此,该是全面反思全球CPI指标体系的时候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