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信息披露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华为“芭蕾脚”诉说一个鲜活中国梦
  • 最具辐射力的西部中心城市会是哪一个——城市与高铁系列之二
  • 哪怕只有0.1%能成功
  • 百万工程怎么
    就掉“在水里”了——管理中书面沟通的准确性
  •  
    2015年6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华为“芭蕾脚”诉说一个鲜活中国梦
    最具辐射力的西部中心城市会是哪一个——城市与高铁系列之二
    哪怕只有0.1%能成功
    百万工程怎么
    就掉“在水里”了——管理中书面沟通的准确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最具辐射力的西部中心城市会是哪一个——城市与高铁系列之二
    2015-06-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靖祥

      对被高速铁路连接成为一体的城市体系而言,京沪穗的中心地位将会更坚挺。如今,能撑起一方居于中心地位并辐射全国的城市已经出现;然而,在西部(大西南、大西北)和中部,能独揽大局的中心城市还未出现。

      自从步入高铁时代,人们不自觉地会使用“朝发夕至”来概述时空距离缩短的城市对关系。事实上,朝夕横跨双城绝非高铁时代新现象,空中客运早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在我国,地面上日行千里也变得非常容易,得益于高铁所独具的速度优势,那些未开通航班的中长距离节点城市(省会和特大地级市)实现了朝发夕至联通目标。

      为刻画城市地位及城市间联动关系,需要引入吸附、辐射和依附三个基本概念。吸附(Adsorption)是化学概念,溶液表面的浓度与内部有差异,刻画物质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辐射是物理学概念,描摹的现象是:脱离场源的部分能量向远处传播,而后再返回。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主要用以描述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发展关系。借此,如把中心城市视为光源,其发出的场能就形同太阳光芒所能照耀到城市区域,将能吸收较多光能的城市称为被辐射的城市。对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也是辐射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吸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笔者的测算结果表明,京沪穗的吸附指数依次是56.4、62.3和61.2。以三大中心城市为基点,全国其他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通过高铁、航空快速交通连接而成的城市蛛网格局已基本形成。

      城市联动包含两层内容:其一,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与腹地区域城市的共生发展关系,即反映沿线核心节点城市发展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二,近邻城市的成长机会获取,与全国或区域中心城市相邻、相关城市的腹地城市如何发挥关联效应促成自身成长。在高铁城市联动发展磁场中,交通网就如同化学上的吸附剂,而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经济要素就像是无数多的化学分子。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会加速沿线城市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立体交通网络建成,人口和经济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速度加快;但发达的交通网也会促使人口分布向腹地城市转移和分散,交通兼有吸附和排斥双重作用。

      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寻找长距离的城市对作为参照系,以评测比较两个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长短。预先需将北京视为中国心脏城市,然后确立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广州视为南部中国的中心城市,上海作为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西部选取乌鲁木齐市,北方选择哈尔滨市,南方再加入海口市作为参照城市。

      东西城市对中,将拉萨作为始发城市,运行里程4373公里,再把乌鲁木齐作为始发城市,运行里程3851公里。横越中国版图的城市对,笔者测距乌鲁木齐到广州、哈尔滨到昆明。仍把乌鲁木齐作为始发城市,开往广州的列车运行里程4675公里。以哈尔滨作为始发城市,由于没有昆明的列车,选取费用最少的铁路出行方案,乘坐T18到北京转车,全程4360公里。

      短距离城市对之间,200公里半径内与京沪穗地域相邻已实现同城化的城市,当属天津、苏锡常杭、深圳。北方以京津双城为例,北京始发终到天津的运行距离120公里,最短运行时间32分钟,最长运行时间40分钟。再看广深双城,深圳始发终到广州的G字头高铁日开行27趟,深圳始发终到广州的C字头城际列车每天84趟。

      再看苏锡常与上海4个城市连线的城市带。苏州到上海高铁距离84公里,无锡到上海的高铁距离126公里,始发终到上海的G高铁2趟,途经无锡终到上海的G字头高铁每天有106趟;常州到上海高铁距离165公里,始发终到上海的G高铁1趟,途经锡锡终到上海的G字头高铁有每天96趟。杭州始发终到上海的G字头高铁每天17趟,途经G字头高铁61趟。上海到苏无常杭4城市的始发、终到和途经车次与前述一致。1876年吴淞铁路通车营业,140年后,现如今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区域已形成全国最大的高铁城市区。

      京沪穗是中国三个超大中心城市,其辐射或可吸附区域可放大到全国所有大城市来考察。以京沪穗为中心节点,将全国32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为次级节点城市,综合考虑高铁和航空的通道效应,测度其辐射能力。笔者的测算排序是,与北京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是香港,北京对其辐射力达1611.6,香港可谓进出我国内地名副其实的窗口城市;其次是广州,北京对广州的辐射力高达955.7,再次是深圳,北京对其辐射力也达599。与上海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深圳,上海对其辐射力是1048.5,两个市场化较高又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共生关系;其次是南京,上海对南京的辐射力指数是1001,此结果证实了“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是香港,上海对香港的辐射力指数也高达949.1。与广州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是深圳,辐射力指数为793.1;长沙次之,广州对其辐射力为605.6,再次是武汉,辐射力指数是499.7。由此发现,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力大小不仅与地理距离有关,还取决于能被辐射城市自身的吸附力。

      高铁正在快速重塑中国城市体系经济地理格局。对被高速铁路连接成为一体的城市体系而言,京沪穗的中心地位将会更加坚挺。放眼中国南北东,能撑起一方居于中心地位并辐射全国的城市已经出现;然而,西部(大西南、大西北)和中部中国,能独揽大局的中心城市还未出现,中西部内陆城市中谁最能够快速成长起来呢?哪些已经成长起来,或是处于成长期的腹地城市其发展命运又该何去何从?(作者系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